往期回顾  
第 85 期
(2017-01-10)
 
中科院牵头的三项宁夏“十三五”重大科技项目启动
文章来源: 西安分院 发布时间: 2017-01-03

  2016年12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首批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仪式在银川举行。

  2016年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了“十三五”重大科技项目的设计和评审工作,筛选凝练出20多项拟在“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经自治区政府批准,首批启动9项重大科技项目,涉及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实施期限3-5年,专项投入经费1.2亿元,撬动社会投入2.6亿元,其中中科院在现代农业领域牵头承担三个项目。

  目前,宁夏全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占全国种植的45%以上,年采收干果8.8万吨,到2020年将发展到100万亩。聚焦宁夏“1+4”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性主导产业,针对枸杞特色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药用价值挖掘不够、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品牌优势不足等产业发展问题,“枸杞功效的重大基础研究及功能产品研发”项目将在分子生物水平上对枸杞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枸杞功效成分、新药创制的重大基础性问题。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王志珍任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陈润生、陈凯先、苏国辉等分别为子课题主持人,联合上海药物研究所、暨南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1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项目实施后,将获得一套枸杞生物活性物质基础的大数据,揭示枸杞抗衰、保肝、明目、益精补肾四大传统功效的分子机制,制定一套以枸杞功效为核心的国家质量新标准,推出一批枸杞深加工新产品、新药品,占据枸杞研究及功能产品开发的国际领先地位。

  枸杞具有“无序花序,连续开花”的特点,采收难度大,且人工采摘效率低、成本高,约占生产成本的50%以上,极大制约了枸杞产业的发展。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宁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9家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枸杞高效低损智能化采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将突破枸杞快速识别、精准采摘等关键技术,创制国内领先的枸杞自动化采收3种便携式、自走式智能装备和采收机器人,将大幅降低枸杞采收成本,提升我国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水平。

  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53万亩,占全国四分之一,是全国最大酿酒葡萄产区,但宁夏冬季气温低、易受冻害,冬季埋土工程浩大且成本高,且葡萄酒同质化现象严重阻碍了宁夏葡萄产业发展。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牵头实施的“贺兰山东麓特色优质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将突破优质葡萄原料安全生产与特色葡萄酒酿造关键技术,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葡萄酒生产工艺体系和标准体系,支撑贺兰山东麓国际优质葡萄酒产区健康发展。宁夏大学、西北农大、北京农学院、华中农大等11家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共同实施。

  首批重大科技项目的启动实施,将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成果,全面提升宁夏自治区枸杞、葡萄等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培养一批本地化科技人才队伍,为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它充分彰显了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战略方针,启动实施的三个项目内容已列入中科院与宁夏签署的新一轮科教合作协议中,也是西安分院“十三五”区域科技合作规划的重点任务。西安分院将积极配合自治区及中科院承担单位,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启动会现场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