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斑马鱼胚胎具有通体透明特点,适于光学显微镜下的活体观测。光片显微技术(Light-sheet microscopy)是一种新型的三维成像方式,具有光毒性小、扫描速度快等特点。针对斑马鱼、线虫等毫米级模式生物,光片成像需复杂的样品准备流程,且由于视场限制,获得全胚胎的三维数据往往需要多区域成像与拼接,一条受精后3天左右的斑马鱼整个三维成像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限制了该技术的成像通量。
对此,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李辉课题组、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潘巍峻课题组合作,提出基于流式光片的高通量显微成像技术LS-FIS(light-sheet flow imaging system)。LS-FIS创新性地将流式成像技术与光片照明技术相结合,通过设计液流与光学耦合系统,结合精密的进取样控制时序与三维重建算法,实现200胚胎/小时的高通量三维成像。
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进行了斑马鱼躯干及头部血管发育研究,统计并分析了受精后3到9天的斑马鱼节间血管三维长度及眼部晶状体血管网形态变化。实验共获得超过500条全胚胎斑马鱼三维图像,这是目前已知首次报道的大规模全鱼三维成像数据。
此外,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了相关的图像分析处理算法,以应对LS-FIS拍摄到的大量三维图像数据自动化分析处理的需求。针对斑马鱼节间血管,提出一种多尺度特征的三维卷积神经网络(MS-3D U-Net),通过多尺度特征学习和基于硬注意力机制的损失函数,实现对三维图像的血管分割和识别,识别准确度达到90%以上(AUC值)。基于MS-3D U-Net,对24小时连续观测的斑马鱼胚胎三维图像数据进行自动分割处理和测量,绘制了节间血管和背侧纵向吻合血管的发育曲线。
相关成果发表于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高通量三维成像系统LS-FIS的原理图和针对上百条斑马鱼3-9天血管发育过程的统计研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