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通过分析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深场GOODS-S的观测数据,发现一例121亿光年之外(红移3.8)、具有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的星系。该星系的发现为探索星系驱动宇宙再电离过程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宇宙再电离过程发生在约130亿年前,涉及宇宙中第一代天体的诞生和整体宇宙的最后一次重大相变。该过程中,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氢”在整体中性氢的环境里,在第一代恒星、星系和黑洞所产生的紫外光子的电离作用下,变成了整体电离氢。因此,宇宙再电离研究是当前天文学前沿的领域之一。韦布(JWST)空间望远镜和下一代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都将“宇宙再电离”纳入核心科学目标。
然而,由于星系际介质的吸收以及流量信号随距离增加而减弱的效应,科学家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宇宙再电离时期星系所产生的莱曼电离光子对周围中性氢进行电离的过程。因此,在星系的莱曼电离光子逃逸问题上,仅局限于对中低红移处(红移4以下)的十余例具有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的星系样本研究,这些研究需要深度的紫外观测数据以获取红移后的莱曼电离光子(静止坐标系波长在912埃以下)的探测信号来计算星系对中性氢的电离能力,从而理解宇宙再电离过程。
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空间紫外深场数据对一批具有强发射线的星系进行系统搜索,并发现其中一个星系——CDFS-6664——在哈勃紫外深场图像上具有信噪比超过5的探测。根据该星系的红移(3.797)可知,该信号来自莱曼电离光子辐射,说明该星系较可能具有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现象。论文第一作者、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袁方婷介绍:“我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星系的谱线形状和光谱能量分布均符合莱曼电离光子逃逸星系的特征,还发现该星系周围环境比较特殊,其附近存在的类星体等电离源极有可能对视线方向上的中性吸收体进行了电离,使得该星系的莱曼电离光子比其他星系更容易被我们观测到。综合这些证据,我们认为该星系属于现有观测中罕见的高红移莱曼电离光子逃逸星系。”
该工作主要基于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紫外深场HDUV数据。论文合作者、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表示,该工作进一步确认了空间紫外深场的研究价值。
研究工作得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星系CDFS-6664(红移约3.8)的莱曼电离光子辐射探测、能量光谱分布和莱曼阿尔法发射线形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