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同一个小的地貌单元内,稻田和旱地错落分布,具有相似的母质和气候条件。通常,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而相邻稻田土壤却具有突出的有机碳固持能力。解析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来源和稳定性、阐明两类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可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苏以荣团队在我国东部四个水稻分布气候区(中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亚热带-红壤和热带-砖红壤)采用配对采样原则,随机采集了240对稻田和旱地表层土壤。分析发现,四个区域稻田土壤有机碳固持效率比相邻旱地土壤高39%~127%,且温暖区(亚热带和热带)差异大于寒冷区(中温带和暖温带)。进一步随机选择40对土壤,基于生物标识物木质素和氨基糖分析,量化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留物来源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结果表明,长期耕作以来,稻田土壤固持的有机碳中植物残体来源碳占33%~54%、微生物残体来源碳占28%~36%,而旱地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碳植物残体贡献19%~42%,微生物残留物贡献40%~59%。绝对值来看,稻田土壤中植物残体来源碳库大小是旱地土壤的3.3倍。因此,稻田土壤突出的碳固持能力主要由于淹水限制了微生物活性、抑制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过程,促进以植物残体直接积累。从木质素酚和氨基糖的化学组成来看,相较旱地土壤,稻田土壤木质素单体中C/V比高、S类单体的酸醛比低,且真菌和细菌残留物比值低,说明稻田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碳稳定性低、易受环境变化或人为干扰而丢失。情景分析表明,若我国东部所有稻田转变为旱地,将造成稻田表层土壤(0~15 cm)中504 Tg有机碳丢失(相当于中国所有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的13%),且98%以上发生在亚热带和热带,这些丢失的碳90%以上为植物残体来源碳。研究结果提示了保护亚热带、热带地区稻田和其它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强调合理的水分管理是减少稻田土壤有机碳丢失的关键。
相关研究成果以Contrasting pathway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paddy and upland soils为题,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
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形成途径概念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