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人类的这种生活方式转变是世界上首次驯化猫的催化剂。随着人类开始走向全球,他们也带着新的猫科动物朋友一起旅行。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遗传》。
密苏里大学兽医学院教授Leslie Lyons领导的团队收集并分析了新月沃土及其周边地区,以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地的猫的DNA,并比较了近200种不同的遗传标记。
“我们研究的关键标记之一是简单重复序列。它突变得非常快,提供了过去几百年来猫种群和品种进化的线索。另一个关键标记则是单核苷酸多态性,它关注单基因变化。”Lyons说,“通过研究和比较这两种标记,我们可以拼凑出猫的进化故事。”
研究团队对猫的遗传学分析有力支持了这一理论,即猫很可能在新月沃土被首次驯化,然后才与人类一起迁徙到世界各地。在猫的基因代代相传后,不同地区的猫的基因构成有很大差异,如西欧猫的基因构成与东南亚猫的基因构成显著不同。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猫称为半驯化动物,因为如果将其放生到野外,它们可能仍然会捕食害虫、独立生存和交配。”Lyons表示。
也就是说,与狗和其他驯养动物不同,人类在驯养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改变猫的行为,因此猫再次被证明是一种特殊的动物。
Lyons补充说,类似研究也支持她探究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即将猫作为生物医学模型,研究影响猫和人的遗传疾病,如多囊肾病、失明和侏儒症。
“比较遗传学和精准医学在‘同一种健康’概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她解释说,如今该团队正在构建有助于改善猫健康的遗传工具和遗传资源。这些工具和资源未来可能对治疗患有同样疾病的人类有用。
其中一个阻止遗传性基因疾病的例子是多囊肾病。2004年,该团队首次推出多囊肾病基因测试时发现,38%的波斯猫患有这种疾病。现在这一比例已经显著下降。
此外,该团队与合作者一起开发了可供科学界利用的猫DNA数据库,其中包括对世界各地的猫进行基因组测序。在构建数据库时,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并了解猫的遗传多样性非常重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37-022-00568-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