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在热饮料里可自我溶解的牛奶胶囊,这种胶囊可方便地用在会议、飞机等快捷热饮供应场所,减少牛奶的塑料或纸壳包装。这项发明刊登在最近的《化学工程和技术》杂志上。
据马丁·路德大学的韦尔纳博士介绍,发明这项牛奶胶囊工艺的是其导师,马丁·路德大学工程科学中心的约阿希姆·乌利齐教授。牛奶胶囊是利用糖皮作为胶囊外壳,里面含有方糖、牛奶和炼乳,当牛奶胶囊接触到热液体时会自动溶解。
生产胶囊的方法相当简单,首先是将牛奶和糖按配方制成奶液,然后将热奶液注入成形模具中,再控制温度使其冷却。液体边缘多余的糖会随着温度变化产生结晶,并形成内含奶糖溶液的胶囊。整个生产步骤看似非常简单,但研究人员通过反复试验,才掌握了生产牛奶胶囊的最佳配方和冷却工艺。
目前已研制出甜味和微甜两种牛奶胶囊,还在研究原味牛奶胶囊,以满足不同口味的消费者需求。韦尔纳博士称,牛奶胶囊可按不同的形状生产,能在常温下存放,生产出的胶囊至少可保存3个星期。他们的工艺还可应用于其他液体胶囊,例如水果汁浓缩胶囊。
约阿希姆·乌利齐教授领导的团队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胶囊制作工艺,并研究如何使结晶成形工艺适合药物胶囊等工业化应用。乌利齐教授称,新型的自我溶解胶囊具有很多潜在用途,如替代目前在会议或飞机航班上大量使用的塑料盒咖啡炼乳。乌利齐教授发明的这项工艺2015年已申请了专利,但还没有成为产品,大量廉价的牛奶胶囊工业化生产工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