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巨型食草动物曾游荡在秘鲁Pacucha湖畔。图片来源:Aaron Collins
人类和气候变化一直被怀疑是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消失的“头号嫌疑犯”。这些动物自1.5万年前的末次冰河期开始,数量急剧下滑。但一项新研究显示,人类似乎能摆脱这个恶名,至少在安第斯山脉地区是如此。
研究人员指出,南美动物灭绝的罪魁祸首是气候不稳定性接二连三地打击,而非人类活动。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生态学》。灭绝事件发生后,南美的巨型动物,例如大骆驼和3米长的树懒,数量垂直下落,从52个属减少到不到10个。
“我们丧失了曾经拥有的巨型动物多样性。”该研究负责人、美国佛罗里达科技大学生物学家Angela Rozas-Davila说。虽然有证据显示人类捕杀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些地区,但并不包括安第斯山脉。
为了弄清南美洲大型动物经历了什么,Rozas-Davila及其同事分析了小荚孢腔菌。这种古老粪便细菌的生命周期取决于其穿越巨型动物胃部的时间。在考古学上,小荚孢腔菌显示大型食草动物栖息在一个给定区域,通常是古老湖泊附近。它们聚集在这里饮水、排便,从而使得这种细菌不断繁殖。
高海拔的安第斯山脉点缀着湖泊和古老湖床。该研究小组考察了秘鲁的Pacucha湖。基于小荚孢腔菌的沉积情况,该团队重建了过去2.5万年间该湖区的生态系统。在一个给定样本中,当粪便真菌占所有花粉孢子的比例超过2%,通常证明有巨型食草动物出没。而在该湖区最古老的沉积层中,这一比例高达35%,但2.1万年前,数值开始下降,振荡了5000年后,1.6万年前开始急剧下滑,降至2%以下。
研究人员表示,数字振荡表明,这些动物的灭绝经历了两个阶段。而最后一个阶段的发生时间比该地区最早出现人类记录的时间早3000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