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优秀奖
在“科学的春天”里“改革开放”使地处边陲的热带植物园跨上了创新路
发布时间:2018-11-07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许再富 【字号:  

  众所周知,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包括中科院在内的我国的科学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摧残。粉碎“四人帮”后,祖国大地的阴霾尽驱,科技界以及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其奠基、创建和铺路者蔡希陶教授带领下,以“学茂物、赶皇家”,建设国际一流植物园为目标,逐渐恢复发展生机。

  1977年9-10月间,我陪蔡希陶教授到北京参加中科院为1978年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准备材料的“国家自然科学发展规划会”。那时我隐约意识到我国的科学事业将有一个新的变化。1978年,我到浙江大学参加中科院为培养出国进修、访问的科技人员而举办的第一个英语培训班,期间阅读了我院郭沫若院长在报刊上欢呼“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文章,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决心将来到国外深造学习后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非常遗憾的是,我的恩师——中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因在“文革”中受到残酷的批斗,身心遭受严重摧残而于1981年过早逝去。他未能在“科学的春天”里实现建设国际一流植物园的宏愿。所以,作为他的学生和助手,本人在已满45岁的1984年到民主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国际生研究班去攻读学位,回国后逐步挑起了版纳植物园的发展重担。

  版纳植物园地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的偏远小镇,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起沐浴在“科学的春天”里,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科技骨干为解决子女的就学与就业问题以及为拥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选择“人往高处走”。那时版纳植物园的党政领导对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对科学事业如何发展处于彷徨状态,一筹莫展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在“改革开放”的路上“摸着石头过河”。那时,中科院制订了保持一支精干队伍从事科学研究和放开一片从事科技开发的“两种运行机制”的办院方针,开启了版纳植物园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我们抓住了国际上有关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组建了一支由多学科人员所组成的精干科技队伍,利用西双版纳所具有的热带雨林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及其独特的民族森林-植物生态文化,在我国最早开展了自然科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植物持续利用的科学研究,而在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先后争取到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攀登计划和中科院重大基础等项目的多个研究课题,也获得了一些国际组织支持的科研项目。几年期间就取得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学创新成果,也分流了约2/3的职工。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版纳植物园多年在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研究所取得的丰硕科技成果,多方筹措资金对植物园进行改造与提升,使其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优美的自然生态园林景观和地域民族文化特征,成立了有关经济植物开发和生态科普旅游等的几个有活力的开发公司,几年之后便获得了较丰厚的经济回报,使版纳植物园在经济上逐步进入了良性的循环。从而,在中科院和国务院部门等所支持的一些项目中,版纳植物园能匹配一定的资金,进一步支持科研和建园的发展,也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改善了职工的集体福利条件。这不仅稳定了原有的科技队伍,而且还吸引了一批新的人才,也使地方政府感到十分满意。尤其版纳植物园所在的勐仑,它由原来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变成了我国的一个特色旅游小镇。周光召院长在1992年到版纳植物园调研和指导工作时,十分高兴而写下了“科学院的骄傲”的题词。后来,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席在考察了版纳植物园后,他认为版纳植物园是建立在落后农村地区而带动了一个新兴城镇的建立,应是世界植物园的一个新模式。版纳植物园因此在1997年成为中科院的植物园与国际接轨的一个“园包所”的科研机构,也在1999年成为首批被纳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研究所之一而跨上了科学创新之路。

  进入新世纪后,版纳植物园又与时俱进地锐意改革。如今,该园在中科院、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在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教育等又有更多的创新而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已成为立足我国热区,面向东南亚,在“一带一路”上,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科学研究、植物生态学研究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等的一个重要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家5A级生态旅游景区、“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和“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在世界的近3 000个植物园中,版纳植物园仅用60年的时间,就在植物多样性收集、保存、展示,科学研究和科普旅游等取得全面发展,而被国际植物园界著名的专家们认定,它与世界上那些具有一两百年历史的名园并驾齐驱,成为世界一流的植物园。

  作为一个在2006年被聘为“终身研究员”,在科学研究上拼搏了一甲子的本人来说,深知40年前的“科学的春天”是我国科学事业获得重新发展的“天时”,而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天时”和达到决定因素的“人和”,则离不开我国40年来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如今,我国的“科学的春天”如故,中科院在新形势下推出顺应时代发展的诸多重大改革创新举措。作为一个老科技工作者,我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我院一定会早日实现“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越来越多的重大创新贡献。

(责任编辑:程博)
关闭页面
© 1996 - 2018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