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钱令希纪念文章
访钱令希院士
大连日报 记者 张轶、杨国胜
 

90岁,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无疑已如盛开过的花朵,岁月正残酷地让它渐渐地走向凋落。然而,我却见过这样一位老人,在他的生命走到第90个周年的时候,虽然他的身体已无法再如年轻人那样健步如飞,但是,当我直视老人的眼睛,和他说起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科学和教育事业,说起这座城市的发展,说起他所在大学的腾飞时,老人眼中闪烁出的光芒和依然敏捷的思维、毫不落伍的话语,不禁让我深深地感动,更为之肃然起敬。而在随后的一系列采访中,我更惊奇地发现,老人生命中的精神光芒———振兴中国的献身精神、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都已深深根植在他的弟子、弟子的弟子、以及成千上万年轻后辈的脑海中,如泰戈尔诗句中的夏花般绚烂,永不会磨灭……

这位老人就是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的大连理工大学的钱令希先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大师级的教育家和卓越的工程大师。作为中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的健在者之一,7月16日,老人在无数的祝福声中,微笑着度过了自己90岁的生日。

1 不平凡小镇走出的才子

走进钱老的家,客厅里迎面是王羲之《兰亭序》的拓片,对面的墙上,则是两联老人自书的草书,分别为苏东坡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时虽已是86岁高龄,但其字质朴有法,足见钱老深厚的书法功底。虽然是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但环顾四周,摆设十分简朴。看着书桌上的毡垫和笔墨,记者问钱老:“您还写字吗?”老人笑着摆摆手:“年纪大了,不写了。”此时,记者却仿佛看见几十年前的江南小镇上,一个正在习字的少年的身影……

江苏无锡城外东南方有一座小小的鸿声镇,它的特别在于,一是早年时,镇上的人家多姓钱,二是这座小镇近代一下子涌现出6位名人,其中5位院士分别是钱伟长、钱令希、钱临照、钱俊瑞、钱易,还有一位是国学大师钱穆。6位名人中钱临照是钱令希的哥哥,钱穆是钱伟长的叔父。此外,钱令希的父亲钱伯圭还曾是钱穆的老师,钱穆曾称自己毕生的学问,皆出自伯圭先生的启迪。

1927年,11岁的钱令希考入省立苏州中学,后来又跳级考上了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的高中部,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直接升入该院大学部的土木科,并年年考第一。1936年9月,胸怀“科学救国”志向的钱令希以土木科第一名的成绩大学毕业,同年10月被保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学成归国,25岁的他就被云南大学聘为土木系教授。1942年10月,他任教于浙江大学工学院,之后的一系列成绩,让钱令希以最年轻的教授扬名在当时有“东方剑桥”之称的浙江大学。

2 第二故乡之于老人的特殊意义

钱老身边的保姆告诉我,钱老很喜欢散步,总喜欢到院子里、以前还经常到校园里走走,看看。记者知道,钱老太热爱这片土地了——一个本出生在江南的才子,却将他人生中55年的时光都给了大连,更何况,这55年是他最有成就、最有收获的55年啊!究竟是什么让他这么眷恋大连?老人给记者的回答非常简单:“大连好啊,大工好啊。”

钱老和大连的缘分,要追溯到1951年的夏天。一天,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院长屈伯川博士来到浙大土木系,找到当时任系主任的钱令希,两人一见面就非常投缘,从同一时期赴欧洲留学,一直聊到党为了给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在东北工业基地之一的大连创办了大连工学院,条件很好,但师资很是紧缺,诚挚邀请钱令希到大连去工作。屈伯川求贤若渴的精神打动了钱令希,随后,他在上海巧遇来自大连石油研究所的张大煜先生,他的一句话让钱令希下了决心:“大连工学院没有老框框,的确是个干事业的好地方。”当年的12月,35岁的钱令希从西子湖畔来到了大连,再也没有离开。

作为我国著名的力学专家,钱老是我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力学变分原理研究的带头者,也是使结构力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先行者与奠基人,在我国桥梁工程、水利工程、舰船工程、港湾工程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中,钱老参与和设计建造的工程项目不胜枚举,获奖无数,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等都凝聚着钱老的心血。但在钱老的心目中,上个世纪70年代由他设计的大连新港主体工程,才是他的成就中最耀眼的一笔。

1974年11月,为了落实周总理“三年改进港口面貌”的指示,大连工学院承担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大连新港主体工程的设计任务。钱令希带领中青年教师们投入到了紧张的工程设计中。“百米跨度空腹桁架全焊接钢栈桥”?当他提出这个施工快、材料省、受力合理、使用方便、美观大方的方案时,有人劝他:“用这种桥型,国内无先例,国外则不少都断裂酿成灾祸了,别冒险了!”但钱令希坚持认为,这种桥型在力学上是无可指责的,造成事故主要是因为节点设计不合理、钢材质量差、当时的焊接技术不成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不知跑了多少腿,逐一寻找方法。经过钱令希和大家的努力,1976年这项浩大的工程竣工,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奖项。到今年,这座栈桥已经使用了整整30个年头。海港的人说,老人过去经常去栈桥那看看,他对那座桥,就像自己的孩子……

3 翘首中华崛起日,更喜英才满人间

采访中,记者问钱老:“您一生中最骄傲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让所有在场的人心头一颤:“是我的学生们都比我强。”老人随口说出了几个学生的名字:“像潘家铮啊,那是三峡工程的技术核心人物,还有胡海昌,钟万勰,程耿东(这些都是院士)……他们都比我强,我心里高兴啊!”

钱老的确可以为自己的学生骄傲———在他从事高等教育的65年时间里,他培养出的教育、科技、工程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仅有两院院士,还有大学的校长,以及工程部门的骨干。在他的带领下,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力学系一直保持着国内国际的领先水平。大连理工大学的前任校长程耿东曾经说过:“钱老最大的成就不仅在他的学术上,更在育人上。”而他的学生林家浩教授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更是含着眼泪说:“没有钱老,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浙大读书的时候,缺乏中文的超静定结构教材,只有几本英文参考书。老师计划自编一本讲义,他破天荒地让胡海昌和我把那几本英文书读完后拟出讲义的初稿来。这当然不是认为我们有资格写,而是要看看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时难点是什么,想的是什么,这种做法在学校里是很少见的,对我来说真是受惠终生。至于钱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我考入大学后,父亲暴亡,母亲重病,哥哥和姨母患精神病,二年级时又因代人补考被学校处以留校察看重罚,剥夺公费和工读权利,经济上陷入绝境,已打算休学去当教师了。这些事情我从未透露给老师,他从旁知道后,从微薄的薪资中挤出钱来资助我,让我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介绍我走上水电建设之路,还继续借款帮我渡过难关。多少年后我把这些事告诉妻子时,她不禁泪如雨下……(国家电网公司潘家铮院士)

……太多的深情,从一篇篇回忆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怎是这一页纸可以写就!我想,没有什么语言,能比钱老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写下的自勉诗句更能概括钱老可贵的献身精神:“献身科教效春蚕,岂容华发待流年,翘首中华崛起日,更喜英才满人间!”

4 九旬老院士的心和年轻人一起跳动

4年前,大连及中央级媒体都报道了86岁的老院士和本科生一起听课的故事,当记者问起老人这段经历时,老人开心地笑了,然后告诉我:“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啊!”

对于时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钱老也有自己的思考,他告诉记者:“我就给自己起过外号,叫‘钱试用’!”钱老寄语年轻人:“不要对工作寄望太高,国家建设需要各种人才,只要用得好,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一定会找到你的位置!”钱老话锋一转,又说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中国人才相当多,从来就不存在缺乏人才的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善用人才,不要束缚得太紧,应该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人才尽情发挥。”

采访中还出现了一个难得的小花絮——当记者无意中说出认识一位也曾经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年轻人时,钱老顿时眼前一亮:“真的吗?我一直在大连寻找自己的留学校友,可一直没有遇到过,我能见见他吗?”在记者的联络下,目前在软件园简柏特大连公司做 IT咨询师的张韬来到了钱老的家,钱老一看见他就高兴地拉起了这个小伙子的手,年龄相差62岁的两代“海归”,聊起上学时的经历,却都那么开心,老人的眉宇间,始终绽放着快乐……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钱老:“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钱老笑着说:“我的心愿就是一代都比一代强。”老人顿了顿,说:“我在乎的,不是我自己的人生,而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都要超过我!”记者又问钱老:“那您这一生有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老人笑着说:“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了!”

离开钱老家的院子时,窗台上盛开的鲜花正在微笑,于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涌上记者的心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钱令希小档案

●1932-1936年,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获土木工程师学位。

●1936-193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最优等工程师学位。

●1938-1942年,云南,川滇铁路工程,任桥梁工程师。

●1942-1943年,云南大学土木系,任教授。

●1943-1952年,浙江大学土木系,任教授。

●1981-1985年,大连工学院,任院长。1982-1987年,中国力学学会,任理事长。

●1984-1988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任理事。

●1982-1992年,中国高教学会,任副会长。

●1952年至今,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任教授。

●1955年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老爱好书法,客厅里散发着书香。

 

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享受天伦之乐。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