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都江堰
发布时间:2016-09-01 来源: 【字号:  

都江堰景观

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及都江堰鱼嘴结构图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前251年),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的岷江干流上,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久远的无坝引水工程[1]。

  都江堰最早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经历代不断改造与完善,沿用至今。渠首枢纽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分别起到分水、泄洪排沙和引水作用。鱼嘴位于江心沙洲顶端,将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以行洪为主,内江为引水总干渠,因选择在特定位置,在分水时具有调节内外江水流比例的作用,在旱涝时期形成不同的四六比例,适应了灌溉与防洪的需要[2]。

  飞沙堰位于内江右岸的弯道处,比内江河床高2米,可将多余的水排出,起到泄洪排沙作用。岷江流量越大,飞沙堰排洪作用也越大。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时,可排出内江流量的75%以上。宝瓶口位于内江左岸,为人工开凿而成,起到向下游引水灌溉作用,并防止内江洪水过多进入成都平原。当内江洪峰超过一定值以后,宝瓶口的进水流量就很少再增加;出现非常洪水时,飞沙堰自行溃决,加大泄洪量,使宝瓶口前水位迅速下降。宝瓶口的控制功能,对下游灌区的防洪涝作用很大。

  都江堰历史上留下“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3],即每年须将内江凤栖窝下的河床淘至一定深度,否则次年就会使宝瓶口进水流量不足,无法保证灌溉需要。同时,为保证泄洪和排沙的效果,飞沙堰不宜修筑太高,否则还可能给农业造成水患[4]。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流体力学现象已经有一定的认识[5]。

  都江堰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腹地,打开了成都平原与长江的通道,并在战国以后逐渐演变成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6]。建造者们利用河流的地形和水流等自然条件,以最少的工程设施实现引水、排洪、排沙等多方面的工程效益,在两千多年中持续使用[7],消除了岷江水患,对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和区域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都江堰设计巧妙,效益卓著,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陈晓珊 撰)

  参考文献

  [1] 金永堂、谭徐明:《都江堰》,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第61-62页。

  [2]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都江堰管理局,金永堂主编:《都江堰》,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第66页。

  [3] 许肇鼎:《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的由来》,《四川水利志通讯》,1984年第5期,第73-75页。

  [4] 《灌县都江堰水利志》编辑组:《灌县都江堰水利志》,1983年,第49-50页。

  [5] 杨向奎:《“深淘滩,低作堰”的流体力学意义》,《四川水利史研究》1985年第2-3期,第26-27页。

  [6] 卢嘉锡总主编;周魁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7] 彭述明主编;谭徐明著:《都江堰史》,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年,第91页。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