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台无烟煤原料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调试运行
中国首台无烟煤原料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调试运行
  2020年5月18日,应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CGAS技术)的我国首台以无烟煤为原料的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在贵州安顺宏盛化工一次点火成功,进入热态调试运行。该项目实现了常压CGAS技术在合成氨领域的首次应用,将为中小合成氨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我国合成氨领域的环保水平。
中科院合作研发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中科院合作研发新冠重组蛋白疫苗
进入临床试验
  2020年6月19日,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相关企业共同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这是国内新冠疫苗五条技术路线中第一个重组蛋白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与传统基于RBD单体的疫苗相比,该疫苗免疫原性大幅提高;与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相比,该疫苗安全性更高,无需在P3实验室操作,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
中科院联合研发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中科院联合研发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和流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快速响应,立即启动疫苗研究工作,依托生物安全平台优势,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灭活疫苗研发。目前,该疫苗产品是全球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灭活疫苗。为了满足后期临床用疫苗的使用,正在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灭活疫苗的规模化应急生产。
中科院合作开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进入临床试验
中科院合作开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
进入临床试验
  中科院微生物所利用人源抗体筛选平台从新冠康复患者体内筛选出若干株中和抗体;经过细胞和动物水平评价,确定多株高活性中和抗体。通过专利授权,相关企业积极推进其中一个高活性中和抗体CB6产业化研究,构建生产细胞株,建立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体系并完成了抗体毒理药理研究。2020年6月5日,高活性中和抗体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中科院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
中科院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开发出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其配套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通过应急审批获准上市。该核酸快速检测系统检测耗时短、仪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可对新冠病毒核酸进行现场即时检测。试剂盒可以常温储存和运输,最大程度减少对冷链物流的依赖。目前,试剂盒已完成600例以上样本临床试验,准确率达99%以上。
普适性机械解理技术可制备大面积二维材料
普适性机械解理技术可制备大面积
二维材料
  中科院物理所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金膜辅助的普适性机械解理方法,可用于获得大尺寸超薄二维材料。研究人员在实验上成功实现了对40种二维材料的大面积解理,单层二维材料尺寸在毫米量级以上,制备效率接近100%。该研究成果给出了针对不同层状材料的普适性解理规律,对于探索更多二维材料的新奇物理性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疫苗抗体和药物科研攻关取得突破
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疫苗抗体和药物
科研攻关取得突破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科院发挥多学科创新优势,迅速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攻关专项。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转基因小鼠模型。中科院微生物所团队构建了MERS冠状病毒 RBD单链二聚体抗原。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科技大学和武汉病毒所在抗新冠病毒药物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
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
与族群源流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团队利用共同开发的古DNA技术,首次正式发表大规模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分析结果。在中华民族探源方面,揭示出中国8400年来的南北分化格局、内部不断融合的过程、双向的迁徙扩散模式及人群的主体连续性;在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方面,阐明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这项工作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基因组数据。
中国青藏科考首次获取喀喇昆仑山脉境外深冰芯和湖芯
中国青藏科考首次获取喀喇昆仑山脉境外深冰芯和湖芯
  2020年5月,在巴基斯坦空间与上层大气研究委员会协助下,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徐柏青率领的“气候转型与特征事件的冰川记录”项目组科考队,利用自主设计的冰芯热钻系统和湖芯重力钻系统,首次获得喀喇昆仑山脉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样本,可用于重建泛第三极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获突破
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获突破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等在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机制和大豆基因组研究中获突破:突破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研究瓶颈,发现具有转录因子和转录抑制子双重功能的新型抑制蛋白;突破传统线性基因组的存储形式,在植物中实现基于图形结构基因组的构建,有望引领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组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这些成果不仅是重要的理论创新,而且有助推进植物分子设计育种进程。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2020年6月15日,中国科大联合英国牛津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该实验成果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