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作为科技工作者,对未来推动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有何看法?如何评价我国科研与产业结合的现状?科研机构和企业到底谁是推动制造业品质升级的创新主体?
朱日祥委员:人是科技创新和研发中的第一要素,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很多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政策,觉得倍感振奋。其中,包括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都是关系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事项,对激发科研工作者热情、保障相关权益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未来,我们期待这些政策能细化为具体措施并尽快落地。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变成财富合理合法的氛围,推动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与产业结合,并转化为产品。第一个尝试的,永远是最难的,跟随模仿的就容易得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推动举国创新局面形成。
刘中民委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很多领域涌现出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制造业企业,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很多领域我们仍然处于技术链条的低端。建议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需要国家政策支持、资金倾斜、项目安排去提升这些低端行业的技术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此过程中“指挥棒”要明确,精准锁定实用价值高、靠企业自身又完成不了的科技研发项目并积极投入和引导;二是从我们科研工作者和科研院所自身出发,要去除科研成果中的水分,倡导具有实用价值的、有引领作用的科研。
目前,国企创新水平参差不齐、民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甚至社会资本在投向科研创新领域时,经常因为风险问题持审慎态度。我国的科技创新更多是政府引导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模式,还要解决好科研院所与企业如何有效合作、科研成果如何顺畅转化等问题。推动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是全社会多环节参与合作的系统工程。
(刘中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