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成果转移签约仪式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举行。上海硅酸盐所党委书记、绿色光电转换技术研发项目部主任刘岩与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签署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转让协议,共同推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此次合作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技术将整体转让给深圳光和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转让费共计人民币1亿元,上海硅酸盐所技术团队提供三年的技术支持。转让后,该项目将在上海嘉定设立集团总部及研发中心,推进现有成套技术规模放大和产业化推广,并将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在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物联网和分布式能源等领域推进染料敏化电池的应用和规模产业化,并将继续开展新型宽光谱响应太阳能电池研究。
上海硅酸盐所所长宋力昕致欢迎辞。他指出,进入“十三五”以后,上海硅酸盐所将继续围绕“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并围绕嘉定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部署开展多个创新平台建设,力争达到先进材料创新链、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衔接,不断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做出更好成绩。
张明作为承接技术成果转化的企业家,他认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很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中都将得到重要应用。他表示,此次签约是与上海硅酸盐所携手奋进、开创未来的新起点,争取突破更多更难的壁垒,尽快在规模产业化中取得实质性突破,尽快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李莎表示,早在2009年,山东省政府就与中科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拟在山东省建设全球首条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线,若能成功实施,将成为产学研用合作的典范。山东省经信委将进一步强化与中科院各院所之间的全面深度合作,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力支持。
上海市嘉定区副区长沈华棣在致辞中谈到,嘉定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六大重要承载区之一,其定位是建设成为新兴产业示范区,即通过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他表示,嘉定区政府将全力做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的对接服务工作。同时,他希望以上海硅酸盐所为代表的驻区科研院所能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院地合作、共赢发展的典范。
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田申荣指出,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实现转移签约,是科研院所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示范。他希望,研究所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在主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上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市科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支持上海硅酸盐所绿色能源技术和其他先进无机材料研发,也希望上海硅酸盐所能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科院原副院长施尔畏在总结讲话中,他借用美国国防部在启动制造科技行动计划过程中形成的将科研活动技术状态水平和制造状态水平细分为九级的论述,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状况及未来前景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剖析与回顾。他指出,科研院所要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真正做出能够实现转移转化并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科研院所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要努力在技术状态水平中做到第七、第八级水平,在制造状态水平中努力做到第八、第九级水平,之后再主动交予企业,并进行新一轮的基础研发,推动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同时,他也呼吁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多支持高水平状态的研究,为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研究方向是“十二五”上海硅酸盐所三个重大突破方向之一,在科技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达到中试规模。标准化125×125mm²单电池认证效率达到9.7%,组件认证效率达到9.2%;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条兆瓦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关键材料实现低成本批量化生产;建成染料敏化电池光伏一体化幕墙示范;形成较完整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知识产权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形成可满足产业化需求的全套系统工艺文件,制定电池产品企业标准4项,初步形成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能耗低、无毒、无污染、环境友好,是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巨大转型压力背景下的一种有效产品。上海硅酸盐所提前布局,自2006年起就和索尼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专门从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发。2011年即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研究列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三个重大突破”之一,并进行集中支持。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索尼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绿色光电转换技术研发项目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形成了以专利、标准等为核心的成套知识产权体系,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从材料—器件—装备—系统—示范应用的完整创新链,为其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签约仪式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