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时进一步明确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的战略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推进。国家强和经济体系强都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创新作为基础性战略支撑。
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劳动力、人才、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供给规模和质量都迈上了新台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实体经济加速与服务经济、数字经济融合,更加依赖创新驱动。未来经济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关键是提高技术、资本、人力资源供给质量和组合效率,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正如经济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基础支撑,创新基础设施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于吸引、聚集创新资源具有基础性地位,为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基础性条件,是国家创新体系高效运行所必需的基础性结构。
2013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米黑尔·罗科和威廉·班布里奇等共同主编的《知识、技术和社会的会聚:超越纳米、生物、信息和认识技术的会聚》出版,与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的《汇聚观:推动跨学科融合——加快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跨界》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第三次革命: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工程学的会聚》一脉相承,强调更广泛的交叉、融合、汇聚。国家需要将各类创新主体的知识、技术、产品、工艺、市场、组织等研发创新活动和外部知识获取、技术整合、机器设备及资本货物获取、创新培训、创新准备等非研发活动系统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创新网络,强化协同创新。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不断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审慎推动金融科技创新,防范技术风险,为现代金融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回归金融的本位初心,疏通金融进入创新行业、创新企业的管道,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创业,压缩非创新行业获利空间,让创新有利可图。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高等教育入学率来看,中国有了很大提升,但离世界人才强国还有相当距离。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要加快建设国际化人才强国,优化人才开发配置结构。加强人力资本培训,特别要提升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断强化、优化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进程中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提高经济治理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降低生产者、消费者、产品、服务和要素之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来提升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升消费新动能。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用新视野、新思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提高全社会绿色创新能力、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水平。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经济交流合作,拓展面向全球的市场空间和创新合作。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将带动广泛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动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