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12月1日至2日,由“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IRDR CHINA)、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IRDR IPO)、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CAS-TWAS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等机构联合举办的DBAR减灾国际工作组成立暨“一带一路”减灾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园区召开。来自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南非、斯里兰卡、孟加拉、英国、法国等18个国家的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旨在推动DBAR科学计划框架下减灾工作的开展,形成长效、共赢的“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机制,探讨“一带一路”减灾合作优先领域与青年人才培养方式,推进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在“一带一路”的科学实施。
在12月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DBAR减灾国际工作组正式成立。DBAR国际科学计划主席、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致辞并为减灾工作组联合主席颁发证书。他指出,DBAR减灾国际工作组的成立将有效聚集“一带一路”空间减灾科学家、决策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DBAR计划,促进科学与政府决策之间的联系,推进“一带一路”减灾研究战略的制定,提升灾害风险领域创新和实施导向型研究的实施能力,促进年轻专家和科研人员减灾能力的培养。
DBAR减灾国际工作组由遥感地球所研究员陈方和IRDR IPO执行主任Rajib Shaw担任联合主席,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Joy Jacqueline Pereira、缅甸工程学会主席U Aung Myint、印度公共事务研究所教授Vinod Kumar Sharma等13个国家的17名专家担任委员。
工作组讨论并制定了工作机制、年度主要活动计划,形成了DBAR“一带一路”空间减灾科学合作优先方向,并就“一带一路”减灾的特性需求、新理念与实践技术、以及灾害风险综合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