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刘延东国务委员、各位来宾、领导、同志们:
我怀着十分激动地心情,热烈祝贺中国科学院建院60年!
1951年,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至今在中科院工作了58年。回顾过去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感想很多,今天,想结合出人才,出成果问题谈两点体会:
第一 关于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综合性培养教育问题
建院初期,中国科学院有一个学习委员会,负责组织全院科技人员的学习。我听过许多报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报告:一是华罗庚先生谈学习,有四句话“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别人起床时,我已学习四个小时了;我研究数学是从数学小学教科书的一、二、三、四、五、六册开始的;要学会读书,要能将一本厚书读薄”。二是钱三强先生谈怎样做研究,他说“我跟居里夫人做研究工作时,第一个课题花了四年半的时间,而当我做第二个课题时,难度比第一个课题还大,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说明练好基本功可以事半功倍。三是艾思奇先生讲哲学,他说,哲学是大众的,人人都可以学懂;不学哲学也可以做研究,但是学了可以少走弯路。此外,就是我的导师冯兆林先生,当他觉得我在实验室做工作有点钻牛角尖时,就把我派到农村去蹲点,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研究,学习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一年半以后,他到点上来看我,听了我的工作报告后,对我说了一句话:“你的材料够写一本书了”。书我没有写,但这句话给了我独立开展工作的信心和力量。这些教育,使我懂得了怎样学习,怎样做研究,怎样思考问题和怎样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是我对综合性培养教育的认识和体会,也是中科院的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将这些传统的经验与新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可能会有有助于促进和加速新一代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
第二 关于围绕国家需求组织重大项目问题
大家都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有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为国家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5月23~25日,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同志带着几位同志到山东禹城进行了考察,在他的考察报告中说:“科技投入是关键”,“几十年来,中科院、农科院及省内外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数百名科研人员,一直深入生产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离家别亲,蹲点试验,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看到,来自兰州、南京、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治理荒沙、涝洼、盐碱地的科研人员,在荒郊野外的沙滩上、鱼池旁、盐碱窝建房为家,辛苦工作,无不令人感叹敬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淮海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也是中科院老一代科学家留给我们的团结奋斗,发挥团队优势,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优良传统,以这种精神去攻克科学难关,就会无往而不!
在庆祝中科院建院6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