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7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于2010年开工建设,总投资5.5亿元人民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共建单位。
该船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2010年开工建设,核定总吨位4711吨,总长99.80米,型宽17.80米,型深8.90米;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载员80人。
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船舶整体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科学”号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之一,具备全球航行观测能力,采用了多项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具备国际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的特征:
一、采用国际先进的吊舱式电力推进装置,配备2台艏侧推、360度环视驾驶台,无人机舱,一人桥楼,DP1动力定位及综合导航定位系统,可实现在0至15节无级变速,在低速状况原地360度回转;操纵灵活、智能化程度高、作业空间大;采用了先进的减振降噪措施,船舶整体上具备较高的适航性和耐波性,能够满足现代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需求。
二、安装了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首套伸缩式升降鳍板系统,并率先在国内采用优化设计的球鼻艏船型方案,规避风浪冲击艇甲板对监测数据精密度的影响。同时,在国内首次安装了艏侧推槽道口封盖装置,可有效避免船舶行进中气泡、涡流对声学探测造成噪音干扰。
三、具有宽敞的甲板作业空间,包括438m2的前作业甲板、488m2的后作业甲板和138m2的遮蔽作业甲板;操控支撑系统可实现船上调查设备的起升、吊放和回收等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海洋科学考察的空间和操控要求。
配备了先进的探测与调查设备,能够满足现代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
海洋科学研究是一门基于海洋科学调查与观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随着世界海洋科技的迅猛发展,科考船的设计、装备和功能等更加注重综合性。
“科学”号配备了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包括水体探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海底探测系统、深海极端环境探测系统、遥感信息现场印证系统、船载实验系统、船载网络系统。搭载了高精度星站差分GPS定位导航系统、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多道数字地震系统、缆控水下机器人(ROV)、电视抓斗等多种国际先进的探测设备,具备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生物、化学等综合海洋观测、调查能力。
“科学”号船载实验系统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分为通用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内部配置有海上科学实验所需的水(洁净海水、超纯水)、电(380VAC、220VAC、24VDC)、气(氦气、氮气、二氧化碳、压缩空气)供应,以及超纯水系统、营养盐自动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制冰机、光照培养箱、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岩芯综合测试系统等分析设备,并可接驳7个集装箱实验室,具备同步进行现场取样和实验分析能力,能够满足现代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要,是名符其实的“海上移动实验室”。
“科学”号将成为我国深远海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与探测的支撑平台与共享平台
“科学”号正式投入使用,将开启新时期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新篇章,实现海洋科考能力跨越式发展。作为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的旗舰船,其投入使用后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为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能力支撑。
作为“科学”号的建设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模式运行管理,使这艘我国海洋科学考察旗舰船成为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共享平台,重点解决大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海洋动力过程与灾害、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大洋生态系统与碳循环、洋中脊与大陆边缘热液系统及地球深部过程、深海海底油气资源形成机理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科学”号将通过完成国家重大海洋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重大深海科学研究项目,为实现我国海洋科技中长期规划科学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有效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先进的观测研究平台,促进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和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前列,为加速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推进全球性海洋科学合作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