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有句古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在今天的中国,作为“读书人”所从事的科学事业,仍然摆脱不了“只受尊重无人羡慕”的尴尬局面。还有一句谚语则是说:行行出状元。据记载,在封建社会的日本和欧洲,裁缝们就自发组织起来,让社会尊重该职业,提高职业收入。其实,从行业角度而言,科学与其它行业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与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密切联系产业界、努力树立行业形象的美国化学学会等科学团体相比,中国科学是否真得缺乏专业化呢?
本报记者在采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主任戴海龙教授时,他也特别谈到了中国科学的专业化问题。现将采访记录整理刊登,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所启发。
■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尊重我,而且羡慕我。
■要将科学变成事业,不仅要有精神的报偿,也要有物质的报偿。
■大家联合起来,形成团队,互相帮助是很好的研究模式。
■做研究不能急于求成,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指挥交响乐团的化学教授
作为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化学系主任,戴海龙教授不仅是一位研究兴趣广泛和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一位能力不凡和精力过人的学术管理者,一位在美国的华裔社会活动人士,他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音乐指挥。
学术上的成就使戴教授成为美国顶尖的“常春藤大学”中为数极少的华裔化学教授之一,并在2001年度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提名;在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主任的五年中,他在提升该系的学术影响和推动学术界面向社会等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作为美国较为活跃的华裔社会活动人士,他在争取华人权益,维护华人学生获得公平对待方面不遗余力;他还担任美国东部华人华声合唱团指挥,曾指挥过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
这位47岁的来自中国台湾的华裔科学家是开放的、向上的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的体现。他在美国伯克利完成的化学博士毕业论文的扉页上,用中文写下的座右铭是:“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问:今天在中国,科学和教授仍然是很受尊重的事业与职业,但为什么选择留在学术界工作的年轻人并不多,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希望自己的事业有前途,有快速发展的机会。只有少数人会像居里夫人一样为理想而工作。要将科学变成事业,需要创造一定的环境,吸引年轻人。从长期来看,要将科学研究发展成有前途的职业,不仅要有精神的报偿,也要有物质的报偿。
要让一门职业受到尊重,一定要让从事职业的人和场所都受到尊重。日本的出租汽车司机都要穿制服、戴手套,这是自我尊重。如果今天的学生来到教授的办公室,看见办公室灰暗凌乱,墙壁上水迹斑驳,办公桌又旧又朽,教授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往来;而这时,到北京的朝阳商务区看看,银行、商业机构的办公楼漂漂亮亮,人们身着意大利西服、开着汽车或乘坐出租车上下班。这时,他可能会敬佩或尊重教授,但他不会羡慕他们,也不愿意步他们的后尘,从事他们的职业,接他们的班。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尊重我,而且羡慕我。
做研究是要有新的发现,创造出新知识,并用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这过程中得到适当的名和利。在教授和研究人员的薪水问题上,中国大陆现在的水平还不太可能与欧美或港台地区竞争。但凡事至少是相对的,要让大家觉得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报偿是值得。比方说助理教授的薪水比出租汽车司机都来得少的话,这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导向就会出问题。在美国,教授的最高收入可与总统相比。
问:包括您的学生内在,现在有一批留学生回到国内工作,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答:不仅在中国大陆,在亚洲国家的许多地方,让年轻人分心的事很多,原因在于过早做行政工作、收入不高或环境不够好等。
回国工作的年轻科学家们,开始时不要怕自己动手,不要因为自己做了教授就不亲自带学生了;自己的实验室一定要自己动手建。在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要与别人形成团队。国内的状况与欧美不太同,在美国,有钱的教授能请到最好的学生,但在国内有钱不一定能找到好学生。贝尔实验室全盛时期,研究人员各有专长,但研究助手不多。这时 2-3个研究人员联合起来做,常常每人每年可以出 7-8篇论文。大家联合起来不是牺牲,而且是互相帮助,形成团体,这是很好的研究模式。
做研究不能急于求成,磨刀不误砍柴功。我记得自己在伯克利做博士时,到第四年自己正做得很投入,教授突然对我说你可以考虑做毕业论文了,这时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而那时的博士一般要做五六年才能毕业。现在有好些学生博士才做到1-2年,就想到毕业的事,其实用不着那么急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结果自然会来。《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是这个道理。
现在大陆到美国的学生相比之下似乎过于急功近利。我们化学系最近开除了一个作弊的来自大陆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是一项专业活动,绝对不可以抄袭、作假。我们对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做研究的能力。培养和证明他的能力的过程,是从问问题开始。我们在录取博士研究生时,最主要是要看学生做研究的热情。一般40个新生中,有30个左右能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头一两年里被淘汰的。
问:作为宾大化学系的主任,您在吸引年轻人投身科学作了哪些工作?另外,宾大昂贵的学费会成为年轻人求学的障碍吗?
答:大学对知识的贡献是最多的。在大学里做研究的人都是非常聪明,他们为什么会一直做下去?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内在的原动力,但同时还要有适当的机制鼓励他们一直做下去。在制度里,一定要鼓励大家持续不断地从事研究工作。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的主任,支持年轻教授是我重要的职责。对他们的支持不仅是经费方面的,告诉他们到哪里申请、怎么申请经费,还要鼓励做得好的年轻教授,提名他们竞争各类学术奖项。平时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看看他们所做的东西。在外面开会遇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也要问问他们对他们领域内的这些年轻教授的评价,同时也向别人介绍他们的工作。
宾大现有本科生9000多名,研究生10000多名,大学每年的预算超过12亿美元。宾大本科生每年的学费已超过3万美元,加上生活费每年大约需要3.8万美元。学费虽高,但家境贫寒的学生并不会因此不能到宾大念书。学校总学费中的30%是用作助学金的,也就是说1/3的学生可免费读书。学校选拔学生的标准是教育上的,而非经济上的,录取学生全看成绩。此外,通过学校,学生也可以向联邦政府贷款,所以说基本上不存在学生因学费昂贵而不能上学。实际上,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并不是穷人的负担,而是富人对教育的再一次投资。
■在专业性强的社会里,一位做得很好的护士也会有很好的生活,是真正的行行出状元的社会。
■每个行业都应尽力去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让该职业变成令人羡慕的职业。
■中国严重问题是缺乏专业化,同时也就缺乏专业标准和专业精神。
问:与美国科学相比,中国科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答:我最想谈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科学的专业化问题。从历史上来讲,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的社会,有世袭的贵族,但平民家的孩子也可能通过读书的渠道中举。中国有句谚语:行行出状元。但还有一句古语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认为只有做官和做商人才会有很好的地位和收入。
日本和欧洲近代完全是封建的社会,出生贵族就是贵族,裁缝家的孩子要过上好生活就只有做好裁缝。这样,裁缝们就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组织,发展裁缝的新技术和职业规范,让社会尊重裁缝职业,提高职业的收入,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团体和专业精神。美国最早的移民来自欧洲,他们将专业化的传统和精神带到了美国,美国的很多传统来自欧洲,因此美国社会的专业性很强,教授最高的薪水可以和总统相比,一位做得很好的护士也会有很好的生活,是真正的行行出状元的社会。中国的严重问题是缺乏专业化,同时也就缺乏专业标准和专业精神。我认为缺乏专业化的社会总是会落后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
问: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专业化的工作,为什么您还说中国科学缺乏专业化呢?
答:做某一方面的事并不是说你就在做专业化的工作。还要看有没有真正起作用的专业共同体,专业共同体是指由做相同工作的人形成的组织或团体,他们从共同的努力中获得互相帮助的力量。人们在组织内促进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或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组织内形成自己的行业规范、规则,从而提高社会对这一专业的认可和尊重,以及提高从事专业的人的收入。高度专业化的团体绝不容忍浮躁和作假行为。
美国的化学会有16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间学术组织。美国化学会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将化学职业变成令人羡慕的职业,使自己的行业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他们努力树立化学在美国社会中的形象,让人们明白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的贡献,让社会重视化学,并从中小学开始着重化学教育;政府在进行与化学有关的决定、决策时,化学会都会积极参与,并作宣传、游说,希望政府对化学有更多的投入;与工业界密切配合,培养工业界发展需要的人才,美国每年有2000多位化学博士毕业,他们几乎都能找到工作,其中80%是到工业界。
问:您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答:做研究不是为了赶时尚或时髦,要明白做研究的本意在哪里。中国科学的发展可能需要考虑至少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来说,做研究应该考虑哪些领域的发展马上会对将来的工业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最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是工业界发展所需要的。比如说,经过物理化学实验和理论训练的学生,会用激光器做光谱,再配上表面科学的知识,他们毕业后到电子工业马上就会有贡献。如果一项研究事业不能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它就会像象牙塔一样存在,只会受到尊重,却不创造价值,社会也就不会重视科学的存在。但科学研究要贡献于社会,并不是要去做应用性或开发性的研究,经由研究训练的人才是最能互利的。由基础研究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因为基础训练好,更为重视工业竞争能力工业界所看重。往往工业界出于专利保护的目的,并不会大力支持学术界的直接面向应用的研究。这部分工作由他们吸引优秀的研究人才在工业界的研究和开发部门进行更有效率。
第二,学术方面来讲,要在国际学术界占一席之地,应分析哪些领域最有可能产生重大发现。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我认为一般说来要在传统的领域发展,除非工作做得非常深入细致。传统领域的势力一般比较大,所以研究方向的确定不能靠投票表决。传统领域之间的合作或交叉却比较容易有新发展,所以更要重视支持从事新的交叉领域的年轻学者。
社会对科学的赞助大部分是基于科学发现的知识所产生的不断增加的人类力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用科学为战争的结束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公众都知道这得益于科学家们伟大的贡献。二战后科学事业在美国得到了公众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都是在二战后成立的。
■科学研究应与其他行业一样,重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科学事业不能只满足于受到尊重,更应创造价值。
■只出论文但缺乏深度的研究没有多大意思的。
■教授们应该把自己的学生推销给工业界。
问:您对中国科学目前的状况有什么评价?
答:目前大陆科学的发展与10年前台湾的发展很相似。台湾学术界的研究和教育成果没有在工业界产生大的影响。台湾当时的研究跟着欧美走,有名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到次一流大学任教,它培养的人才工业界觉得不需要。当教授职位占满后,也就不需要学生了。这当然也表现出台湾工业界自己缺乏重视研发能力的短视。当经济转型时,工业界由于缺乏研发能力而未能成功转型,除半导体工业外,台湾只能将其它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大陆,自己却又做不高级的东西。我认为台湾许多只出论文但缺乏深度的研究是没有多大意思的。
二战后对知识贡献最大的是德国,德国的科学与工业紧密相关。德国的制药和化学工业对德国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化学研究的发展功不可没。德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工业界聘雇与技术相关的人员一定是博士。德国人口只有美国的1/3,德国每年毕业的博士与美国一样多。科学研究为工业界培养了人才,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学生有事业发展的出路,自然也就愿意从事科学研究事业了,科学学术也才能不断地吸引年轻人加入。
问:学术界与工业界紧密联系是否会导致学术界去做工业界需要的开发性研究,从而影响基础研究的发展呢?
答:学术界并不是为了与工业界联系而联系,因为知识只有通过产业界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学术界应该和产业界密切结合。与产业界的结合并不是说直接去做产业界需要的应用研究或开发性研究,应用和开发研究是公司的职责和竞争力所在。而且像杜邦公司的一个实验室就有几百名博士,在研发方面学术界是做不赢他们的。但如果我们训练的学生解决了油漆制造中的基本问题或提出了新观念的话,就很有价值了。学术界训练的人才要对产业界可见的未来有贡献。
我对我们的教授们说,你们要将你们将自己的学生推销给工业界。美国的工业界在招聘研发人才时,首先要看他个人的研究在同行中的水平,还要看他的知识背景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些能力都能够在优秀的基础研究中得到良好训练。这也是美国政府大力支持基础研究的一大动力。当然,中国大陆普遍存在着工业界受到国家过多的保护,而不够注重通过真正的研究和开发研究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的问题,因而没有内在动力去吸引和接纳大学和科学院培养的优秀人才。这也是导致中国培养的人才大量外流的深层次原因,这种情形,在中国进入WTO以后应该会开始有较大的改变。
问:人才问题最终是教育的问题,中国的大学教育与美国的大学教育有什么不同?
答:美国大学的发展最早承袭了欧洲“自由艺术”(liberal arts)教育的传统。自由艺术教育与其它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实用性和应用性,因为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教育,向学生传授某些形式的文献的鉴赏,传授关于世界存在的方式的一般知识,传授一些语言阅读能力,以及一些关于历史、数学和科学知识。通过学习阅读,尤其是学会用不同的语言阅读,读不同时代的作品,学生们被赋予一种相应的行动和评价的能力。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社会的优秀公民,知道怎么做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利用知识来欣赏音乐美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不只是在中国,亚洲许多学校的教育都是专才教育,学生在大学阶段要学许多专业课程,而且研究生阶段学的课程也不少,但学生的知识面却比较狭窄,除了专业知识或技能外,其它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很少。
当然,两方面的教育各有优势。美国大学通才教育的缺点是专业化开始得较晚,职业教育在大学结束后才开始,如法律、医学、师范、新闻、医学、建筑和工商管理等的培训都是在研究生院阶段进行的。但在亚洲,大学阶段学习过多的专业知识,却忽略了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本文由科学时报王丹红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