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老水利”钱正英提出:我们要重新研究认识黄河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7-03 【字号: 小  中  大   

    50多年来,治理和开发黄河的科学技术手段大大进步了,但是,我们对黄河从整体上的认识和规划,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措施互相矛盾,在治理开发过程中发生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遭到自然的报复和

    惩罚。在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课题研讨会上,与水打了60年交道的“老水利”钱正英院士提出———我们要重新研究认识黄河

    “为了重新认识黄河,需要研究认识三条黄河。”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6月26日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课题研讨会上发表的新观点。这位今年80岁与水打了60年交道的“老水利”认为,50多年来,治理和开发黄河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确实大大进步了,在黄河上完成的许多业绩,都有很高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但是,我们对黄河从整体上的认识和规划,却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以致一些措施互相发生矛盾,在治理开发过程中发生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从整体上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钱正英认为,现在应当冷静下来,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黄河演变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不是我们要什么样的黄河,而是要研究客观上将是什么样的黄河,从而慎重决定今后的主攻方向。

    需要研究认识三条黄河

    治理黄河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关注的大事之一。钱正英院士在今年年初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课题负责人的重任,重大江河治理是重中之重,此次就“黄河下游治理主攻方向”进行专题研讨,钱正英指出,要研究对黄河下游的今后主攻方向,首先需要重新认识黄河。三条黄河是指过去的黄河,现在的黄河和未来的黄河。

    她把1949年以前的黄河称为过去的黄河。在人类历史时期的黄河,它的基本自然条件至今没有很大改变。黄河执行的功能,就是把流域内的水资源和泥沙资源,输送到华北平原和大海。因此,黄河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的淤积过程,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一条地上河。在人类开发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的过程中,加剧了水土流失,在下游为了开发华北冲积平原,筑堤束水,形成黄河下游在各个时期的流路。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必然造成这条河道“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不断加大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力度,形成现在的黄河。上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大大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大大增加,水土流失逐渐治理,人工和天然植被也不断增加。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主要是:虽然黄河泥沙有所减少,但黄河的水量也显著减少,甚至水量减少大于沙量减少,特别是中小洪水显著减少,从而导致下游河道的萎缩。

    她说,研究过去和现在的黄河,其目的是为了研究今后的黄河。不是我们主观愿望要它怎么样,而是按照客观合理的发展,它可能是什么样。我们只能根据客观的可能条件,加以合理的引导,努力使它比较符合我们的要求,而不能创造出一条不具备客观条件的理想黄河。

    50年来,年均水量减少一半

    黄河水正在变少。钱正英院士在报告中将黄河50年来年均水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她说,近年来,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三门峡的入库年水量,50年前年均大于400亿立方米,发展到最近几年,每年都小于200亿立方米。今后黄河的年均水量将是什么趋势,会不会更少?年均水量及其来沙量是河道的一个重要特性,需要加以预测并制定必要和可行的对策。基于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以及相应的对策。

    总的看来,今后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减少的幅度和对水沙搭配的影响。目前国家已确定以“南水北调”作为补偿北方水源的重要对策。因此,在研究黄河下游河道问题时,也应研究利用“南水北调”的东、中、西线,代替或补偿黄河流域的一部分用水,从而改善黄河下游河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她说,要预测正在形成和将要形成的黄河。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现在的黄河不同于过去的黄河,今后的黄河也将不同于现在的黄河。我们说要维持黄河的生命,是维持一条什么样黄河的生命?是一条肥胖的黄河,还是一条消瘦的黄河?是一条大黄河,还是一条小黄河?我们应当首先统一对黄河今后水文特性的认识,根据它的水文特性,来设计它的中枯水、一般洪水、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通道。

    要克服认识和规划上的盲目性

    钱正英说,在黄河的治理开发已达到现在水平的时候,应当冷静下来,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黄河演变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不是我们要什么样的黄河,而是要研究客观上(包括不可逆转和可能调整的人为活动)将是什么样的黄河,从而慎重决定今后的主攻方向,一般说,宜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自然的力量,因势利导,“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硬靠工程措施去“改造自然”。

    例如,近年来对水土保持工作,我们就有认识上的突破。原来我们认为,水土保持都要靠人为的措施,就是小流域治理,一条流域一条流域,一块一块的土地,都由我们改造,都靠我们来植树种草,按照这种做法,每平方公里大约需要60万元,可以想想,40万平方公里需要多少钱、多少人力?这不是我们的经济力量和人力资源所能解决的。因此,长期以来,虽然形成一些典型,却不能形成治理规模,甚至治理进度跟不上破坏的速度。近年来改变做法,通过少量必要的人工措施,为大面积退耕休牧创造条件,从而利用自然力量恢复植被,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钱正英指出,现在需要一种切实的思路,来研究今后客观可能的黄河水沙配置,既是客观的,又是可能的。然后根据今后黄河的特性,替它量身裁衣,打造一条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下游河道,包括河口。总的希望是,以科技创新的精神,将我们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