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地球所)联合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在安徽黄山开幕。来自UNESCO、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等三大国际组织、世界六大洲23个国家的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等方面的决策者、管理者、实践者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空间技术专家近200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以“空间技术在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建立对话平台,增进世界遗产、生物圈保护区和地质公园决策者、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探讨空间技术在保护、管理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本次会议也是UNESCO乃至世界上首次将UNESCO名录遗产的国内外决策者、管理者和实践者聚集在一起开展交流合作,以及首次共同商讨空间技术在三个名录中的应用。
5月27日, HIST主任、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院士主持开幕式并致辞。郭华东指出,由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破坏,世界遗产名录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空间技术作为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强有力工具,在此方面具有重大的发展潜力。他强调本次大会主题,希望能够通过空间技术,加强世界遗产名录领域管理者、决策者、专家学者的交流,促进世界遗产名录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大会联合主席、黄山市市长任泽锋代表黄山市政府和黄山市民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世界名录遗产是全人类的重要财富,保护遗产安全是全世界共同的使命。UNESCO和世界各地名录遗产地及广大专家学者为名录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努力,本次会议共同探讨名录遗产保护的重要经验,必将进一步增强交流合作及经验技术分享,使遗产保护发展到更高水平。黄山市愿与大家携手共进,应对挑战,为提高世界遗产名录保护水平及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分别发表讲话,充分肯定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奥指出,尽管空间技术已出现几十年,但在世界自然遗产管理与保护方面还刚刚起步,本次会议为空间技术应用于遗产名录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他表示,将把本次会议的成果向于6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进行报告。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韩群力表示,空间技术包括遥感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将为遗产地名录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负责人麦基伟指出,本次会议汇聚遗产地名录各位专家,研讨我们在21世纪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是UNESCO多年的一个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幕式上,曾负责黄山申遗考察与评审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和UNESCO自然遗产评审高级顾问吉姆·桑塞尔被授予“黄山荣誉市民”称号。
本次大会共有40场报告,其中主旨报告15场,大会研讨25场。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挪威、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世界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代表,分别针对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在保护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和需求,展开互动交流,从水资源管理到数字化管理,从地理空间技术到卫星遥感技术,从关注外来物种入侵到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感,交流报告涉及面广泛而精细,共同提升国际合作,分享经验与教训,探讨遗产地保护可行性策略,探寻解决可持续发展路径。
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统一简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由于名录遗产数量逐年增多、面积逐年扩大、范围逐年拓展,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其保护和管理也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传统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足以应付这些挑战,需不断引进科学技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保护意识,造福人民,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技术作为可用于探索、开发和利用地球乃至宇宙空间的新型综合性技术,它集成并依赖于3S、虚拟现实、地球物理探测、网络通讯、计算机等众多先进技术的发展。名录遗产因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结合地理和人文背景,在空间尺度、几何结构、物质属性上具有特殊性。利用空间技术的多尺度观测、定量反演、综合分析和数字化表达能力,可支持三大名录遗产的智能管理与可持续化发展。
HIST系UNESCO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国际机构,依托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建设,旨在利用中国科学院在空间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为UNESCO及其成员国在世界遗产、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监测、保护与管理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为加强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之间的交流,推动空间技术在UNESCO名录遗产保护中的应用,HIST与遥感地球所,联合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人与生物圈计划、UNESCO生态与地球科学部等以及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了此次黄山对话会。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