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晚17时许,“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第10次下潜结束,标志着“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完成。
“蛟龙”号于6月10日从江阴起航,开始此次海试第一航段任务,截止到7月10日,在南海作业海区共进行了10次下潜任务,其中冷泉作业海区6次,海山作业海区4次。
本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在中国南海开展了长基线定位、生物采样、岩石采样、测深侧扫等工作,共5名科学家搭乘“蛟龙”号下潜。10次下潜中,“蛟龙”号采集到了大量海底生物及地质样品,包括大量贻贝、毛瓷蟹、多毛类蠕虫、蜘蛛蟹,铁锰结核、火山岩石、不同总类海参、海绵和大量碳酸盐岩及沉积物等样品。
作为“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控制系统技术保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派遣了研究员刘开周、高级工程师祝普强、高级工程师赵洋3名科研人员参与第一航段的技术保障工作。他们保障了“蛟龙”号控制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其中,刘开周作为潜航员参与了冷泉作业海区第一次下潜和海山作业海区第一次下潜任务,完成了下潜作业任务。另外,沈阳自动化所参航人员在本航段中还完成了每个潜次的数据分析、下潜人员培训、长基线导航算法试验、综合显控系统、航行控制系统和水面显控系统功能升级等工作。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共分三个航段,现已完成第一个航段。“向阳红09”母船在厦门稍作修整后,将载着“蛟龙”号及后两个航段的参航人员及设备奔赴太平洋作业海区开展新航段的作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