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亚洲人群间基因交流很频繁
Science发布“泛亚SNP计划”一期结果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记者 黄辛 发布时间:2009-12-16 【字号: 小  中  大   

  我们身处的亚洲大陆虽然面积大、人口多,但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相当频繁。12月10日出版的Science发表了由中国科学家参与的“泛亚SNP计划”第一期成果,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了亚洲人群的精细遗传结构,系统阐明了亚洲人群遗传结构与地理分布及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亚洲人群起源、迁徙历史、人群融合模式以及人群遗传结构形成的机制。

  这项研究由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泛亚SNP计划协作组的90多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执行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计算生物学所副研究员徐书华作为共同通讯作者,负责数据分析和文章写作(另两位通讯作者来自新加坡国立基因组研究所),研究人员来自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以及美国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语言凝聚力强。该项研究发现,亚洲人群的遗传结构与人群的语言结构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包括阿尔泰、汉藏、苗瑶、侗傣、南亚等语系都有相应可识别的遗传成分,其相关性甚至高于遗传结构与人群的地理分布的关系,说明现代人群的流动性很大,但文化语言的凝聚力依然很强。

  东亚人群史前北迁。研究发现大多数通常意义上的人群都包含多个遗传组分,说明亚洲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相当频繁。东亚人群的典型南北分布,以及遗传多样性从南到北的梯度递减模式,揭示了东亚人群的南方起源和史前北迁历史。

  基因显示人群融合。科研人员认为,现代亚洲人群的基本遗传结构特征和地理分布模式主要是人群早前迁移的结果。尽管近期的人口流动和基因交流使得亚洲人群的遗传结构更加错综复杂,但基于全基因组数据的研究仍然可以揭示史前的人群迁徙以及人群融合历史。

  金力指出:“这项研究如此广泛地将这么多亚洲国家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联系到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工作,这在人类遗传学领域还是第一次,在其他研究领域也是少见的。要最终解决亚洲人群遗传历史研究中的问题,需要更高密度的群基因组遗传标记,这将是下一期研究的目标。”

  徐书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样的国际合作项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课题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研究报告撰写,一直到文章发表,可以学到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计算生物学的重要性,也可以深入地了解到人类群体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领域中有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数据分析平台,更重要的是组建了自己的团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泛亚SNP计划”是在生物芯片技术日趋成熟并刚刚开始服务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的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2005年项目正式启动后,各国研究人员密切合作。经过近4年的研究,共收集了覆盖东亚、南亚及东南亚各区域的70多个亚洲代表人群的样本,采用Affymetrix公司的芯片技术对1700多例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其中,DNA样本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负责收集;基因分型工作由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印度基因组学与综合生物学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基因组学研究中心、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以及美国昂飞芯片公司共同完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