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与师生在一起。
陈望道与《陈望道传》的作者邓明。
毛泽东主席接见陈望道。 陈望道,中共党员,1891年1月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练拳术,干农活,后求学于金华中学、之江大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7月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1919年夏回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同时投身新文化运动。1920年3月回到故乡,并翻译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1920年春到上海应陈独秀邀请担任《新青年》编辑;8月,与陈独秀等一起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党成立后,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20年起历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华东文化部部长、高等教育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辞海》总主编,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等。他在复旦大学执教50余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
教育理念:陈望道说:“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他一生情系教育,把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的历史责任。
他倡导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原则,办好校务教务,注重科学研究,树立良好学风。1954年他提出了“综合大学应当广泛地经常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校园就是家园,关爱所有师生,是陈望道治校的一个理念。
学术成就:陈望道学风严谨,是学术研究的楷模。他一生涉猎了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特别为现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是我国现代新闻学教育的一位创始人,被誉为“记者之师”。他写的《修辞学发凡》,更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传布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扬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是对他学术成就的极好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