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批准了来自15个国家的申请,决定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新增13片区域,并扩大5个现有保护区的范围。至此,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覆盖109个国家,总计拥有564个保护区。
生物圈保护区是一种新型的自然保护区,可将传统的绝对保护过渡为开放式、多功能的积极保护。它通常由中心区和缓冲区组成,在中心区内强调保护生物物种,在缓冲区内开展实用研究,开发小型的项目,如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和林业开发等。由于在这些地区会尝试使用不同方法对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管理,生物圈保护区因此又成为人们试验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信息,新增的保护区为埃塞俄比亚的卡法和雅玉、伊朗的戴纳、墨西哥的纳哈-麦察堡、玛丽亚岛和洛斯沃卡尼斯火山、尼加拉瓜的奥梅特佩岛、秘鲁的奥克萨潘帕-阿沙宁卡-亚讷沙、波兰的突丘拉森林、韩国的光陵林、斯洛文尼亚的考让斯科与奥索特列、瑞典的维纳恩湖群岛以及津巴布韦的中赞比西河。而5个即将扩大的保护区则分别位于智利、哥斯达黎加、芬兰、德国和瑞士。另外,由于不符合标准,瑞典的托尔讷湖和英国的泰尼什将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上除名。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着重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它的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目前,中国已经有包括长白山、卧龙、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和博格达峰等在内的28个自然保护区,并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