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已发射的对地观测卫星有200多颗,到2030年计划发射的对地观测卫星还有200多颗。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院士在10月13日举行的2014亚太遥感国际会议上提出,应在月球上布设遥感器,利用月球作为对地观测平台以便对全球尺度的科学现象进行研究。
郭华东指出,基于星—机—地的观测平台只能对地球上有限区域的科学现象进行短暂观测,而对于全球变化这种大尺度科学现象的观测数据则存在着获取周期长、难以满足宏观地球科学现象必须具有的空间一致性和时间一致性的需求。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也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到达的地外星球。如果在月球上布设遥感器,利用月球作为对地观测平台来对全球尺度的科学现象开展研究,通过提高载体平台的高度,建设持续的地球全球观测能力,这对于实现长期连续的大区域全球变化和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的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郭华东认为,月球作为对地观测平台具有独特优势: 月表处于超高真空状态,有一面总是朝向地球,可对地球的同一地区做长时段、可变视角的快速观测,可同时观测到地球半球的全景,其稳定性也有着巨大优势。月基遥感器可对地球上发生的大尺度、动态变化等宏观科学问题,在全球尺度进行时间连续、空间同步的对比观测,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全球变化信息。全球变化月基观测技术可开展整体地球、全球陆—海、海—气、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发现新的地球科学现象提供了可能。
2014亚太遥感国际会议是由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和我国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来自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4-10-17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