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推动我国电分析化学研究从无到有,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汪尔康 字典里没有节假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喻思娈 封华 发布时间:2014-06-11 【字号: 小  中  大   

   

  汪尔康院士(左一)在指导科研。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做科研就像打仗一样,稍有放松,就可能被别人超过。”中科院院士、我国电分析化学开拓者汪尔康说。每天早8点到晚上11点,这位年过八旬的分析化学家仍紧追前沿科研动态,在他的字典里,找不到“节假日”这个词。

  数十年来,这样的耕耘周而复始。在汪尔康带领下,我国电分析化学研究从无到有,最终走到世界前沿。

  “让科研时间占最大比重”

  在电分析化学研究界,汪尔康高质量的创造力令人惊叹:发表论文900多篇,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就有766篇,他引高达18000多次。

  哪来那么多时间?汪尔康常说:时间是常数,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保证科研时间在这个常数中占有最大的比重。

  1952年,沪江大学毕业后,汪尔康被分配到现在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几年后,他被选派到捷克斯洛伐克深造极谱学,师从著名分析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海洛夫斯基教授。

  回国后,国内仪器设备、实验室条件都很有限,汪尔康克服困难,在当时最早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发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并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物及汞盐膜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极谱学理论。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汪尔康又将目光聚集在一系列分析仪器的研发上,并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大型脉冲极谱仪,其分析灵敏度和稳定性均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为极谱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上世纪80年代后,汪尔康又首创多功能新极谱仪,并获得国家新产品金龙奖;先后成功研制经典极谱仪、各类示波极谱仪等多种设备;首创研究液/液界面电化 学的新方法和离子转移理论,开拓了仿生膜电化学研究。近期,又率先开展了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镜学、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和纳米生物电化学等基础和应用研究。

  汪尔康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以及人们健康、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中的重大分析问题,汪尔康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最终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

  如今,汪尔康已成为我国电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并以其卓越贡献赢得世界声誉,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还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省部级奖10项,国际奖2项。

  “振兴中华是我最高理想”

  汪尔康不满16岁便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相比美景如画的校园,知识的海洋更令青年汪尔康沉醉,他惜时如金,把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汪尔康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老师海洛夫斯基教授曾对他做出如此评价:汪尔康身上从未有过半点松懈和懒惰,有着别人不具有的精神和潜质。

  苦心之人,苍天不负。在捷克斯洛伐克求学期间,汪尔康仅用3年时间,就取得常人需要四五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这个来自遥远中国的青年以其钻研精神和优秀业绩,赢得了导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汪尔康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带着建设祖国的理想毅然回国,重返长春应化所,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本是江南子弟的汪尔康,扎根东北60余年,将自己的青春和全部智慧投入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事业中。

  对于别人的赞扬,汪尔康总是谦虚地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自己是属于比较笨的,在这里,这辈子能干好这件事,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对吃穿没任何讲究,为了节省时间,都习惯把菜盛在一个盘子里。”妻子董绍俊说。这对志同道合的科学伉俪,已共同携手走过简单而又忙碌的50多个春秋。

  汪尔康曾有机会离开长春,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高校邀请他任职,却被他婉拒。汪尔康说:“是党培养了我,是吉林和应化所这片沃土造就了我。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不论在哪里工作,振兴中华是我最高的理想和追求。”

  俯身甘作“铺路石”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汪尔康不仅是出色的科学家,还是优秀的科研活动组织者。不管自己科研任务有多重,汪尔康总会腾出时间,为学生编写教材,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承下去。他认为只有这样,祖国的科学事业才有接班人。

  他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出国深造,还不忘告诫学生:“你们是代表祖国去的,要爱科学,更要爱祖国。”

  “科学二字,是极其严肃的。”汪尔康说。通过言传身教,他严谨的治学风格感染着后继者。作为《分析化学》的主编,他每月要审定30多篇英文摘要稿,经审阅的稿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汪尔康告诫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可能有高起点、出高质量的成果。

  几十年来,作为“人梯”和“铺路石”,汪尔康为培养年轻科技人才倾注了满腔心血。至今,他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50多名,博士后13名。他的学生中有5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3人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批又一批受他影响、受他指导过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电分析化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原载于《人民日报》2014-06-11 06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