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西藏日报】科技拓宽增收路
——农牧结合技术体系富民纪实
  文章来源:西藏日报 陈林 发布时间:2014-01-22 【字号: 小  中  大   

  在2013年第三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山南地区贡嘎县吉纳村合作社获得“县域农村合作组织最佳示范带动奖”。

  吉纳村合作社是自治区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中科院西藏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任务” 项目大力推进下成立的一个产业化示范平台。

  2013年,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立足西藏实际,始终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己任,坚持科技驱动、创新机制,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农牧民增收步伐。据了解,项目首年涉及三个示范村415户、2170人共实现新增经济收益88.3万元,户均增收2128元,下一步,辐射人群将不断扩大,并达到户均增收6000元。

  高度重视,以促进增收为己任 

  西藏拥有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多万人口,要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关键是要实现科学发展。

  近10年来,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拉大。

  如何进一步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快农牧民增收步伐,实现西藏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举行科技合作座谈会,共商新形势下的院区科技合作大计。

  座谈上,自治区主要领导指出,西藏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当中确实需要专家说话,只有科学的数据支撑,取得科学的话语权,才能从根本上回答并解决好西藏的发展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院士带着对西藏的深厚感情表示,要进一步细化、明确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凝炼合作目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并完善协调机制,集合全院力量,瞄准地方重大需求集中攻关,更好地支撑地方发展。

  座谈后,中科院和自治区决定启动“中科院西藏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包含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西藏樟木口岸滑坡勘查评估与综合防治方案、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西藏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等三大任务,为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农牧民增收任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中国科学院、自治区科技厅的长期工作积累,有效融合新型农牧民经济组织与技术体系等生产要素,转变经营方式,培养关键人才,构建农牧结合技术体系和持续增收的新模式。

   精心筹划,发展有了科技支撑 

  “促进农牧民增收任务”项目确定后,中国科学院安排由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8家区内外、院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组成项目课题组,共同磋商发展路径。

  作为项目主持人,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余成群接手项目后,马不停蹄带领研究人员,分组深入牧区、乡村,针对项目如何实施展开调研。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项目组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农牧结合战略实施以来,西藏农牧民纯收入近13年年均增幅达到13%,农牧结合战略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西藏农牧民增收仍然存在缺乏合作经营组织、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缺乏有效科技支撑、缺乏关键技术人才四个薄弱环节。

  针对这些薄弱环节,项目组经过研讨,在201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西藏河谷农区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基础上提出:从新型农牧民经营组织培育、技术体系构建、关键技术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着手,以整村推进为主要工作模式,分别选取典型农业村、半农半牧村、城郊村为示范对象,以建成一个产业化经营示范平台、构建一套农牧结合技术体系、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奠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增收机制为工作内容,实现农户自主产业化经营,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和尼洋河流域是西藏人口聚集度相对较高、农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该区域气候分异明显,植被、土壤类型丰富,生态差异显著。经过充分考虑,项目组最终选取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林芝县八一镇章麦村为研究示范对象,由中科院投入资金858万元,力推产业化平台建设、现代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

  余成群介绍,所选示范对象是典型的农业村、半农半牧村、城郊村,它们在地理区位、人口规模、农牧业生产资源、社会经济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又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其各自的农牧结合技术体系和产业化培育、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西藏农牧结合的主流,对推动全区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周密实施,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年关将至,走进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看到的,是一番喜庆的气象。

  因为不久前,吉纳村参加中国科学院建设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的251户农牧民拿到了第一笔分红,共计24万余元。村民们纷纷称赞说:“还是共产党好,派专家来为我们致富搭桥引路。”

  一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确保实效,项目组以“西藏农区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技术为依托,全面融合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饲草产业专项”,全盘考虑成本、效益、人才和基础设施,分别构建“合作经营型”和“农户经营型”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推动了合作社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促进了分散家庭农牧结合技术体系的转型。为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科研人员从农牧民的角度充分考虑转化成果的实用性,以合作社为核心,以共同收益、共同致富作为项目顶层设计的出发点,有效吸引了广大农牧民踊跃参与新型农牧民经营组织,促进了现代农牧结合技术体系的推广,并在农牧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实现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利润分配模式的创新。

  项目从启动之初,还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仅多次安排农牧民技术带头人赴内地进行系统培训,提升了农牧民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还多渠道培训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队伍。

  一年来,项目所涉三个示范村415户2170人通过土地入股、集体土地规模化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带动农牧户家庭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全年共实现新增经济收益88.3万元,户均增收2128元,其中新增现金收入45.8万元,占新增总收入的51.9%。此外,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建设养殖场、育肥圈舍等,为三个示范村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新增劳务收入21.8万元。

  西藏人大常委会农资委副主任乔增楼、西藏科技厅副厅长措姆、山南地委书记其美仁增、林芝地区纪委书记吴维等均对项目运作模式、平台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高度评价。山南、林芝地委还指示相关县镇政府要全力配合科研人员开展各项工作,让示范村的农牧结合走在全区前列,让这项重要成果在两个地区全面推广。

  “科技转化显成效,院地合作结硕果”,余成群表示,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所有的创新和尝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预示着其广阔的推广前景,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设计,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里程碑式的农业科研推广示范项目。

  (原载于《西藏日报》 2014-01-22 01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