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青年报】连续三年空缺,自然科学一等奖今年迎来得主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邱晨辉 发布时间:2014-01-11 【字号: 小  中  大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榜”揭晓。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张存浩院士,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也终于迎来得主,以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方忠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因为在“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方面的贡献获得该奖。

  自然科学一等奖被认为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授予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突破性进展、被学术界公认并广泛引用的中国公民。此前,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但自2000年以来,该奖已有9次出现空缺,目前已连续空缺3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称,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多年空缺值得反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前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不足,科研人员使用的仪器设备并不领先,这一情况在近几年才有所改观,此后高质量的自然科学成果可能会越来越多。他称,这还囿于基础研究的自然规律,毕竟,基础研究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出成果。

  事实上,以赵忠贤领衔的超导团队就得益于深厚的积累。1989年,赵忠贤所在的物理研究所“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就曾获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次再度获奖已是在20多年之后。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统计,与2011年相比,2013年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类奖的奖项总数减少61项,减幅16.3%;三类奖的比例结构大体上从原来的10%、15%、75%,调整为15%、25%、60%。值得一提的是科技进步奖,从2011年的283项减少到2013年的188项,减少95项,减幅33.6%,成为2000年以来科技进步奖最少的一年。

  陈志敏表示,今年进一步优化了奖励结构,减少了奖励数量。特别是精简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推荐指标数和评审指标数,突出鼓励自主创新成果和重大的发明创造。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步确立。2013年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占75.9%,其中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完成的项目占35.8%。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高等级项目比例也在增加,13项一等奖中企业牵头完成的有6项,参与完成的有10项。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获奖项目比2012年增加了两项,其中有1项为一等奖。

  从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年龄结构上看,平均年龄为46.6岁,其中自然奖45.9岁,发明奖45.7岁,进步奖47岁。此外,2013年还首次专门为40岁以下青年学者主持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开辟了专家推荐渠道,2013年通过该渠道推荐的项目有1项通过评审,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施章杰教授,今年只有39岁,团队中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7岁,平均年龄34.4岁。

  值得注意的是,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平均年龄超过80岁,至今还未出现过40岁以下年轻人的身影。今年获得该奖的张存浩院士和程开甲院士分别是86岁和96岁。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2014-01-11 02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