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外景。
上海光源的优异性能使一大批以往无法在国内开展的实验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用户科研成果显著,已发表论文1100多篇。
很多人都拍过X光照片,可是你能想象得到,X光照片不仅能照出一条小鱼的骨骼,还能清晰地透视出它肚子里柔软的鱼鳔么?在上海光源,我们就看到了一张这样的透视照片。而拥有这种洞照纤毫本领的X射线成像及生物医学应用光束线站,只不过是“上海光源”现有7条光束线站中的一条。
“我们已经获得上海市的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赵明华告诉记者,采用同步辐射光源的上海光源,可以说是高品质的巨型X光机和超级显微镜,已成为支撑众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发不可或缺的实验手段。“历史上已有21项诺贝尔奖是基于X射线应用,而其中最近的5项全部是基于同步辐射。”
在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光束线站,记者见到了正在紧张做实验的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新奇。“今天9点至12点这3个小时是我们的时间,要做蛋白质晶体衍射实验。”刘新奇回答问题的语速很急,“时间很宝贵,我们很早就申请排队了。”
“线站供不应求,目前只有四分之一的用户需求能得到满足。”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管理部副主任阎和平说,未来上海光源还将建设29条后续线站,包括16条公用光束线站和为石化科研等服务的13条专用光束线站。“等这些线站都填满后,就可同时容纳上千名科学家一起工作了。”
这个供不应求的“上海光源”是我国迄今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由国家发改委、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设,在经历了大约10年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工程预制研究后于2004年12月破土动工,2007年12月首次出光,2009年4月建成并向用户开放,每年向用户供光4500-5000小时,每年接待用户超过5000人,用户实验超过10000人次。
自主研制设备超过70%的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同步辐射光源之一,自破土动工到首次出光仅用3年时间,创造了世界纪录。英国《自然》杂志(Nature)曾专门撰文报道,认为上海光源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加入了世界级的同步辐射俱乐部”。
这个巨型X光机和超级显微镜能做什么?
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组用它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研究组用它发现了新型铁基硫族化合物超导体在高压下重新出现超导的新现象;中科院大化所包信和研究组借助时间分辨X射线吸收谱学从实验上验证了新型纳米催化剂及其机理;首都医科大学罗述谦研究组基于X光相衬成像技术,第一次观察到活体动物(小鼠)肺泡三维结构;以生物医药为主的二十多家企业已经利用上海光源进行了新药研发工作……
截至2013年6月,上海光源已执行通过专家评审的用户课题近4000个,涵盖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地质考古学、环境和地球科学、高分子科学、医学药学、信息科学等学科,涉及290家单位,实验人员达6200多人。
上海光源的优异性能使一大批以往无法在国内开展的实验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用户科研成果显著,已发表论文1100多篇,其中SCI-1区论文近200篇。
“推动最明显的是结构生物学。中国结构生物学已跨入世界一流水平之列。”赵明华说,目前国内95%以上的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组都已成为上海光源的用户。“我们还将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建设一批高性能光束线站,使上海光源成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高性能同步辐射研究平台。”
(原载于《经济日报》 2013-09-03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