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刘颂豪院士谈光子学在中西医结合上的应用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5月19日 发布时间:2005-05-19 【字号: 小  中  大   

    中西医学结合已经有了50年的历史,虽然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是什么?结合目的何在?什么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标志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中西医结合发展与现代科技交叉”为主题的第253次香山科学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颂豪就光子学在中西医结合上的应用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为什么说光子学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技术平台?

    刘颂豪:光子学是继电子学、光电子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近代尖端高新技术科学领域,光子学和光子技术已在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激光作为光子学的技术标志已在国内外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国际公认的进展。近年来,激光血管内照射、激光针灸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生物超弱发光技术在中西医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光机电智能化仪器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及中药方剂的研究等,都是将光子学理论与技术引入到中医学体系,逐渐成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光子中医学。

    作为信息的载体,光子可在体内甚至细脑内传递信息,可将体内脏腑的情况通过经络等传递到体表;同时光子也是能量的载体,可以通过对人体自身平衡系统的调节,或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改善血液循环。光子中医学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光子学的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学诊断、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方法和效应进行定性、定量或半定量研究,以揭示光子运动规律的中医属性的学科,建立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推动中西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

    记者:如何将光子中医学用于中医诊断?

    刘颂豪:中医诊断学中望、闻、切所获得的症状、体征等信息是客观可见的,也是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必要“指标”。而这些望、闻、切的信息是可以用物理学的光、声、电等理论和技术来表征的,因此,从这一角度上看,物理学的作用是最为基础的,将有助于把中医理论转换成现代语言,而这正是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基础。中医诊断的现代化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与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病因病机、八纲辨证等学说联系互通,处理好整体性思维和定量科学间的关系,从而发展中医的诊断方法。

    光子学的理论和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如随着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的更新换代,面、鼻、舌、皮肤色诊已进入到一个客观化、标准化的时代。最近,脸部识别技术取得了新进展,识别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健康状况下的微小变化成为可能。这将有望成为符合中医要求的图像判读和特征提取的方法。在闻诊方面,声音学者利用声音光谱仪分析患者的声音,把患者的声纹分类成中医学的诊断类别,从声音学的角度进行特征分析。在脉诊方面,动态全息和光子学的信息处理能力及计算机辅助的特征分析,将会对脉象的特征分析作出记录并开发出诊断仪器。

    记者:在治疗上,光子中医学有哪些应用前景?

    刘颂豪: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发现光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光源可发挥不同的治疗和保健作用。对于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正日趋深入,如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太阳光、蓝光照射患儿(新生儿黄疸)的身体,可使胆红质氧化分解而治愈新生儿黄疸症;另一些实验还证实,色彩可以影响到血压、呼吸、肾上腺素的分泌,甚至还影响到生物钟的节律。

    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基于光和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激光治疗包括用激光进行切割、汽化、凝固、理疗、针灸、血管内照射、光动力学等方法,可治疗临床各科约300种疾病。激光理疗、激光针灸和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已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激光针灸具有无痛、无菌、安全、易控、操作方便等优点,可镇痛、消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口愈合、改变组织病理状态和恢复组织健康等。采用光子技术刺激定位、特定部位、反应点,探索防治某些重大疾病、疑难杂病的安全而有效的部位、穴位及光子波长并研制相应的治疗、预防和保健设备,将成为中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此外,光谱学是材料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每种药物均有自己的特征谱,药物治疗效果也可以用特征谱来表示。光子学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光谱,特定中药的鉴别、提取和筛选,不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及共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