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中科院头条

“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京举行

2019-05-12 国际合作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video:20190513国际减灾科学联盟在北京成立致力]

  5月11日至12日,“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主办,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承办。

  中科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大会组委会主席白春礼,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联合国环境署、减灾办,国际地理联合会代表和相关负责人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代表水鸟真美发表视频演讲。

  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国际社会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的科技国家队,中科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他表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为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运行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将积极深化与沿线各国的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希望进一步汇聚国际智慧、凝聚国际力量,为有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积极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切实提高沿线各国防灾减灾与生态建设水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润秋表示,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协同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贸易活动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他强调,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对于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和安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频繁的极端气候,“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地区都受到各种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各国需要携手并进,加强科技合作,分享科技创新成果,构建更有效的减灾平台。

  水鸟真美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中国政府为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可控和可持续性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并希望各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深化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方法,积极提供减轻灾害风险的解决方案,加快研究制定灾后恢复新标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效的减灾科技支撑。

  此次大会以“携手共建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丝路”为主题,设有1个主会场、24个分会场,共同探讨灾害数据调查与共享、形成机理与物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监测及早期预警、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灾后恢复重建、跨境灾害风险防范、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大会还围绕“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了15场大会特邀报告,并举办了丝路文化与发展主题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还共同发表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提出了包括加强灾害风险认知、灾害风险管理、提高灾害风险抵抗能力建设、加强灾后重建对策的4项科技行动计划和9项推进措施,并成立了国际减灾科学联盟。

  大会开幕式由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李寅主持。联合国环境署、减灾办、教科文组织代表,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穆罕默德·卡西姆·詹,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长朱马塔耶夫·穆拉特,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副院长阿普杜赛特·萨多瓦、基克马特·穆米诺,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理事长大卫·莫尔登,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长代表陈德亮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中外高校与研究机构负责人,有关国家科学院院士、专家学者共计780余人参加了大会。

大会开幕式现场

白春礼致辞

大会现场

打印 责任编辑:任霄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