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环境中的锑(Sb)主要以三价和五价两种形式存在,Sb的存在形态影响其毒性及迁移性。研究环境中Sb的形态转化,有利于揭示Sb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规律和环境风险。理论上来说,Sb(V) 和Sb(III) 各自稳定存在于好氧和厌氧环境中。但是,在自然环境中,Sb(V) 和Sb(III) 也分别能在缺氧和有氧的环境中被检出。近来研究表明,由微生物驱动的Sb(V)-Sb(III) 转换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目前,Sb(III) 的微生物氧化过程及机理研究已较为充分,针对Sb(V) 的微生物还原过程研究相对较少,尚无相应的分子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洋环境微生物与生物技术”团队前期筛选、鉴定了一株希瓦氏菌 (Shewanella sp. CNZ-1) 可高效还原Pd(II) 和Au(III),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模拟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的缺氧高盐环境,研究并首次报道了海洋环境中细菌还原Sb(V) 的过程及分子机理。考虑到海洋环境硫酸盐含量丰富及Sb的亲硫属性,进一步研究了硫循环过程中的主要存在形态(SO42-/SO32-/S2O32-)对CNZ-1还原Sb(V) 过程的影响;结合基因组、转录组及RT-qPCR揭示了CNZ-1在含S化合物存在条件下还原 Sb(V) 的关键响应基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电子传递路径(TOC)。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RSC Advances 和Biotechnology Progress 等期刊上。
研究员胡晓珂为该系列研究的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张海坤为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前沿重点、中澳国际合作项目等的支持。
烟台海岸带所在海洋微生物还原Sb(V)研究中取得进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