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同学以我们温总理的《仰望星空》这首令人动人的诗篇开启我们今天的“嫦娥二号拉格朗日之旅”科学对话活动。欢迎大家!

今天,我们要跟随探月专家一起来领略科技的星空,跟随他们一起来“赏月”、“看月”。首先我们请几位专家分别介绍嫦娥二号之行和拉格朗日之旅,介绍和展示嫦娥二号最新拍摄的月球图象,而且为大家讲解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意味着什么。而且在这个点上,获取了多少新的成果,还有可能有多少新的科学阐述。这个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剩下我们会用一个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留给在座各位同学、各位听众,把今天的科学对话主动性交给大家。

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有请国家科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许平女士为我们的活动致辞,来阐述今天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许平]:很高兴看到现场有这么多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少年,还有相当一部分我们的天文爱好者。各位嘉宾,因为今天我们的科学对话的主角是科学家,其次就是相关的朋友,还有媒体界的,特别是要提到的就是我们天文爱好者和所有的青少年朋友们。我代表我们的主办方,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国家科学天文台,对大家今天光临科学对话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对话活动的题目大家看到了,“嫦娥二号拉格朗日之旅”,这个题目还是挺新颖的。拉格朗日之旅是怎么一回事?在座的同学们和朋友们都有这个特殊的感觉。我在这儿特别要说一下,这项工作我们应该是从2010年10月1日到现在,我们的嫦娥二号探月已经是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我们深空探测工作有很大的进展。

大家都非常关注,科学探测包括深空探测的意义以及科学价值,对人类生存发展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特别高兴地请到了中科院的相关科学家团队,在此与我们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嫦娥二号拉格朗日之旅所带来的科学进展和科学的喜悦。所以,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介绍一下到会的各位嘉宾: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嫦娥二号地面应用系统的总指挥、总体部主任刘晓群同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刘建军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与科学应用研究中心王赤副主任,国家天文台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数据接收分系统的苏彦主任设计师,大家欢迎!

这些科学家也是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亲历了嫦娥二号探月工程的整个过程。当然,这个科学的题目是更深邃和无止境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很多,他们有他们的感受。同样,我前面说到了,嫦娥二号探月工程对科学的价值和对人类生存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大家最关心的。因此,我们今天想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让在座的同学们更深地感受一下获得科学进展的喜悦。

今天很高兴请到了社会公众团体,比如清华、北大,以及北航、北京科技大学的有关天文爱好者团体研究者。当然我今天特别想强调,在座有那么多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面孔,他们就是是由人大附中的王校长和三十五中的朱校长率队参加的学生团队,我们一并对大家表示欢迎!也感谢媒体对我们这项工作的支持。

在这里问一下同学们,大家了解嫦娥二号拉格朗日之旅是什么意思吗?我想这个题目,我们的刘晓群总师会讲得很清楚。他们叫做嫦娥二号,把它叫做“二姑娘远嫁他乡”。远到哪儿呢?距月球150万公里。在这项工作当中,从绕月探测到深空探测,探测的技术以及对我们下一步对于卫星、对于整体的星空科学将起到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会儿就请这些专家们给我们讲,他们在这里面辛勤的工作和发现的科学问题,大家共同感受一下对于这个科学问题你们的认知和科学家的认知,以及科学家认知对我们一路打开知识的大门。

这里我也特别想说一下,我们国家科学图书馆,作为主办方之一,这个科学的对话活动应该说是都是结合科学热点问题和科学重大事件组织的。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科学,它要走出高墙深月,要走进社会、走进公众,使得大家共同了解科学,了解我们科学事业。青少年应该培养科学兴趣,做好科学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我们的科学对话活动就围绕嫦娥二号,已经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我们也是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也是针对探月成像技术;第二次我们做到了嫦娥二号升天,对于月球的月面探测做了进一步的工作;今天我们的重点就是进行拉格朗日之旅的介绍。

所以,在此,我想说的是,我们将来还有各方面这种活动,欢迎我们的爱好者、欢迎我们的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参加,使得我们的科技事业发展光大。

再次谢谢大家!谢谢!

[主持人]:谢谢许平同志的精彩致辞。刚刚许平介绍了,今天的活动是第三次,在我们活动开始之前,我也提醒大家,每一个专家上台讲的时间很短,你们一定要一边听、一边记、一边准备提问。

下面,有请刘晓群先生来给大家介绍嫦娥二号之行和拉格朗日之旅的基本情况。大家欢迎!

[刘晓群]: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差不多一年前,去年的11月份,我们也是在这里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组织了一次对话交流活动,那一次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嫦娥二号探月的一些故事。那么,今天,我在这里首先对嫦娥二号的探月之路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然后在第二部分把嫦娥二号飞往拉格朗日的过程给大家做一个介绍;然后由我们的刘建军副总师,把去年我们活动之后获取的一些新的图象资料,以及我们嫦娥二号取得的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向大家做一个介绍;然后再请我们的王赤副主任,介绍嫦娥二号之后开展一些什么工作。包括拉格朗日的一些特点,还有我们预期可能获得的一些科学阐述。

嫦娥二号大家都知道了,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用备份星进行改造,它是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对探月工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的任务是对嫦娥三号的有关技术进行再认证,另外对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成像,为嫦娥三号落月做准备。

嫦娥二号有六大关键技术,这里面就不一一念了,因为这都是去年的故事。这六大关键技术也都是围绕嫦娥三号落月做准备。另外它很大的一个特点,嫦娥一号是在200公里的航运轨道,嫦娥二号是在100公里的航运轨道,100×15,后面我们会讲到,我们在虹湾地区的成像实际上是在15公里的轨道高度进行高分辨成像,和嫦娥一号比提高了。

嫦娥二号的四大科学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优于10m。这是嫦娥二号带的几个载荷,立体相机,各种探测器。

简单回顾一下嫦娥二号出生以后奔月的一些过程。去年10月1日18点59分,在西昌成功发射;2日进行第一次中途修正,而且这一次中途修正由于我们从嫦娥一号开始,在航天测控技术里面增加了基于天文学的一个基本的观测手段,它提供测表的参数,这样极大提高了我们航天测控的技术水平。所以,嫦娥二号原来计划三次轨道修正,实际上我们只进行了一次。另外这一次很大的一个特点,和嫦娥一号不一样,嫦娥一号发射之后绕地球转了三圈之后奔月,这一次直接进入奔月轨道。10月6日到9日期间三次近月制动,卫星准确入100×100千米的轨道。26日至29日,进入了15-100千米的椭圆试验轨道,然后就正式开始了它的工程实验和成像,完成了3轨试验成像和16轨正式成像。29日回到100×100千米工作轨道。11月2日卫星返回环月长期运行轨道,继续进行其他的探月活动。

去年我们也介绍过,虹湾成像被确定为嫦娥二号成功的标志。为什么选择虹湾区域?因为它是嫦娥二号的备选区域之一。首先要求这里地形平坦,如果地形不平坦,甚至地形平坦,有一些比较大的石块,嫦娥三号下去的时候,如果突破了它极限的倾斜角度或者是翻到哪儿,那么我们三号的任务就无法实现了,因为嫦娥三号有一个辅助的月球车,要开过来。所以,地面的平坦要求是非常高的,要能够保证它的降落安全。另外,还要有足够的阳光供应,也就是说要在阳光能够照射得到的地方,还要保持通讯畅通。这个着陆地点本身对月球地形地貌、表面的物质成分、矿物组成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是在15公里轨道高度下,当时成像的16轨数据,这是试验。10月8日,温家宝总理、张德江副总理和军委副主席出席了嫦娥二号虹湾局部成像仪式,正式公步了虹湾的影像图。这是当时发布的标准图,可能大家在报上、媒体上都看到了。这儿为什么贴了两张呢?因为本来标准图就是这一张,但是很多人看了这个图之后, 本来命名是一个坑,但是大家看起来像一个包,不知道大家现在看起来像包还是坑?倒过来看,这是坑还是包?为什么会形成坑和包这样一个视觉的效果?一会儿请我们刘建军副总师来给大家介绍。所以,把两张图拼在这儿,就是让大家感受一下,到底是坑,还是包?这是当时的一些三维景观图,这个局部放大以后,比嫦娥一号的效果要清晰得多。这些图我在这儿只是简单带过,这都是去年我们在嫦娥一号对话交流里面展示的图。这些图是新的一些图了,关于这些图的解释一会儿请我们刘建军副总师给大家详细介绍。

嫦娥二号在完成了预定任务以后,也就是说到了今年的4月份,它的计划寿命就到期了,因为嫦娥二号设计的是半年寿命。那么,在圆满的完成了工程和科学目标之后,由于卫星的状态还是很好的,所以探月工程领导小组决定,嫦娥二号任务继续进行扩展试验。4月24日至5月20日,嫦娥二号成功完成了月球两极成像,实现了高分辨率月图的完整覆盖。我们希望嫦娥二号能拿到一个迄今为止分辨率最高的影像。但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夹角,造成了两个洞,所以,我们要先补洞,把两极的成像任务完成。

到5月21日至23日期间,卫星嫦娥二号又降落,降到15公里左右的高度,15×100的高度,又获得了幅宽6公里左右的16轨像,对进一步了解虹湾区域的地形地貌,为嫦娥三号着陆区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同时,验证了在月球背面不可视情况下的大推力自主轨道机动技术。在飞往L2点它要进一步的验证深空探测技术,同时验证卫星的寿命,看它到底能活多久。

这张图是虹湾区,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我前面已经打过一个第一次覆盖,这是第二次覆盖。当然由于它的轨道比较低,幅宽也不够,所以它仍然是这样的线。但是即使如此,它也使得我们了解了更多虹湾地区的信息。

第二部分就是关于嫦娥二号的拉格朗日之旅。拉格朗日点很多同学可能都知道,是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在1772年推导出来的,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呢?就是在两个大的天体之间大概存在五个点,其中一点和二点是在连线上对称的两个点;拉格朗日的2点由于受到大的天体的引力作用,在这个点上的小物体会实现相对平衡。关于拉格朗日2点的详解,一会儿请我们的王赤主任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刚刚讲到L2点,在这个地方,它是在地球连线、地球外侧,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由于拉格朗日L2点的作用,所以在L2点卫星消耗很少的燃料,可以长期驻留,而且能够保持背向太阳和地球的方位。嫦娥二号卫星在今年的6月9号经过两次加速控制离开月球,飞往L2点;8月25号成功的到达L2点,然后沿着李萨如轨道来运行,这个轨道离地球的距离是115到170几之间。刚刚讲到L2点,在这个地方,它是在地球连线、地球外侧,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由于拉格朗日L2点它的作用,所以在L2点卫星消耗很少的燃料可以长期驻留,而且能够保持背向太阳和地球的方位。嫦娥二号卫星在今年的6月9号经过两次加速控制离开月球,飞往L2点;8月25号成功到达L2点,然后沿着李萨如轨道来运行,这个轨道离地球的距离是115到170几之间。

嫦娥二号预计环绕L2点飞行到明年年底,这就是要对我们今年建成的深空探测站提供空间测试目标,进一切验证我们远距离的测控能力。

嫦娥二号飞到拉格朗日之后,使我们国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月球轨道出发飞往日地拉格朗日点,受控准确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第二个是在深空导航与测控通信方面,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飞行从40万公里到170万公里的跨越。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活动一次发射进行多目标、多任务的探测工作。

在嫦娥二号飞往L2点过程当中,我们有三个有效载荷开机。一个是Y射线谱仪于6月14日至15日开机工作10小时25分钟,获取了该飞行弧段y射线背景数据;还有一个是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于7月6日到8月24日期间每天定时开机,获取空间环境探测数据约50小时。

嫦娥二号在李萨如轨道上,正处于离地球170万公里的位置上,在这样一个遥远的距离来接收数据,我们工程的地面应用系统会遇到哪些困难?遇到哪些新的挑战?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确保我们能够在170万公里之遥,把那儿发回的数据能够准确、完整的接收?一会儿讨论中,可以请我们负责接收系统的苏彦女士为大家做交流。

由于嫦娥二号的有效载荷,原来都是针对月球探测工作设计的。在L2点点具备开机工作条件有效载荷只有太阳风离子探测器、高能粒子探测器、x射线谱仪。

嫦娥二号在L2点开展深空探测的任务有望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探测L2点低能离子能谱,研究地球远磁尾结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在行星际演化的动力学过程。二是探测太阳高能粒子,研究空间高能粒子辐射环境。三是探测太阳耀斑X射线,研究耀斑爆发物理机制。四是探测宇宙。

最后,我想大家可能都很关心一个问题,嫦娥二号卫星完成了拉格朗日L2点拓展之路之后又去干什么?到哪儿去?现在还没有确定,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看到那个时候嫦娥二号卫星它有多少燃料。当然,我们希望它能为中国人实现更多的太空梦想、创造更多的奇迹。

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理解这次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我们一直还在做一个绕月、落月、返回地球这三步,还在第一步。之前我们绕着地球拍了很多照片回来,那么我们到了拉格朗日之后,又有了新的突破,离月球更近了,我们技术获取的图象越来越清晰。下面,我们就有请刘建军设计师来为我们展示嫦娥二号破解的最新图象,并且为大家进行讲解。

[刘建军]: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

我接着刘总的报告向大家介绍一下嫦娥二号获得的一些图象。我想介绍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介绍嫦娥二号CCD立体相机,还有100km工作轨道或许的推向,还有月球极区获取的图象,还有15km试验轨道获取的图象,还有一些其他数据。

嫦娥二号的的CCD立体相机跟普通的相机不一样,它用的是线阵,由两个线勘测器组成的,能够获取立体的图象。它的特点,一个是前视,一个是后视。形象地统计一下,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分辨率差距是这样的,嫦娥一号可以识别出一个大的足球场,嫦娥二号可以识别出一个篮球场这么大的地方。图象的幅宽是13公里,这一组数据实际上就是它在月球光道面成像,它实际上是半个圆的弧。

这张展示的是170公里分辨率影像。这张图是我们在月球正面,大家用肉眼或者是普通的望远镜就能够看到的,就是在月球正面的正下方有一个非常亮的亮点,这个是撞击坑里面的中央峰,我们可以对山峰上面的石块或者是周边的裂隙清晰的看到。这张是在撞击坑底部形成的龟纹似的裂隙。

下面这张是由一个大的撞击坑和一个小的撞击坑形成的。首先形成的是一个大的撞击坑,然后是一个小的,撞到撞击坑左边的坑里面,因为坑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撞击之后,反弹回来的抛射物抛射出来,左侧这边因为有一个陡坎,所以撞击出来非常的陡。这张图片正好跟它相反,这幅图的上面是一个撞击坑,下面是撞击坑的坑源,是往下面倾斜的。所以,撞击之后的话,实际上它的抛射物主要是在这个坑的坑壁这两侧,而没有抛射到撞击坑的内部去。

这张照片也是100公里获得的图片。这也是我们一位工作人员发现的,在这个图的中间,有一个滚落的石块,为什么它是一个滚落的石块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因为你看这里有很多点,但是为什么其他都不是,而这个是石块呢?这张图右上方是亮的,左下方是暗的。光线是从左下方照上来的,对于凸起来的东西,应该是背面形成阴影,所以这是一个石块。旁边这个,右上方是亮的,左下方是暗的,形成一个光的组合,大家觉得它是撞击坑还是石块?

展示这张图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实际上这张图也能够反映出撞击坑的形成年代或者是形成的相对时序。怎么来看呢?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这个撞击坑是不断的往上叠加的,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撞击坑是先形成的,然后这个撞击坑再把它原有的边缘破坏掉了;这个小的撞击坑又在跌落。所以,可以看到它形成时间的变化、序列。

第三个方面,我们要展示一下,我们在南北两极获得的一些图象,这也是一个拓展任务,当时成像范围,太阳高度应该是大于5度,如果太阳高度太高了以后,相机角度不好,无法成像。后来我们根据情况,把相机开到最大度,它对同一个物体进行64次曝光或者是96次曝光,能够得到低太阳高度角比较暗地区的图象数据,这样的话,在今年5月份,我们把全球的数据都获得了。

这个是在北极区,当时我们得到的数据是不完整的,有一个洞,这个洞之所以会存在,不是因为我们的相机不够好,没有获得这个数据;而是因为轨道倾角是91-94度左右,这样的话我们在继续成像的时候就不会经过这个极点了。为了获得数据,我们把这个轨道倾角进行了调整,最后调到89度,这样我们就把急需的数据也得到了。南极当时也存在这样一个漏缝,它大概是80-60%这样一个范围,后来我们经过调整,也是把极点的数据拿到了。拿到了这个数据,把100%的数据获得了。其实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月球的两极,它有一些太阳永远照不到的地方。

我们也分析了,南极和北极这样一些区域里面,有哪些是这样的区域?比如说刚刚说的极点。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根据我们的数据来看,上面是把一个多月的数据全部叠到一块的效果;下面三张,第一个是5月10号,然后过了三天,然后过了十天。第一张太阳是从下方,这张是从右上方,这个是从正上方。

因为地形的起伏变化,可能有太阳光照非常好的地方,因为夹角非常小,太阳几乎是平行照过来的,经常会有太阳。我们也分析了,在月球的南极也有一些,在它的下旬,7、8、9月这样的时间点,也有一些光照非常好的,这些红色的区域和白色的区域,光照时间都能够达到60%,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希望在这方面进行科学探测的主要原因。

第四方面介绍一下15公里试验轨道获取的图象。15公里因为卫星距离月面比较近了,这样的话,空间分辨率比较好,大概能够达到1.2-1.5米左右。再举一个例子,刚刚嫦娥一号能够看足球场,嫦娥二号100公里轨道可以看一个篮球场,如果我们降到15公里的话,大概能够看到台球桌,幅宽是6-8公里左右。另外我们成像的时间大约1分钟65秒,成像距离大概是100公里。

这是去年10月份成像的情况,这是今年5月份成像的情况。这张图,刚刚刘总让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其实过程中已经说了,虹湾从整体来看,这是嫦娥一号看到的一张图,实际上我们拍过去整个100公里左右的图象,再放大以后,发现它也是有很多的石块组成的。说一下光照的情况,看凹陷撞击坑的情况,虹湾这个区域它是在北半球,我们太阳光肯定都是从下面往上照,这张图可以看到,光线是从我们的右下角往上照的。人的视觉感观一般是从我们的上方,因为写字或者是我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感觉视觉的习惯,都是从上方来的,所以我们会感觉出这个坑是一个鼓起来的。当我们把它转180度以后,光是由我们左上角照过来的,更习惯我们的视觉习惯,看起来就是这样了。

发布的嫦娥二号影像图,实际上代表我们虹湾区域的整个地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把这次5月份拿到的数据拿出来看,我们看上去,非常平,偶尔有撞击坑,当你把撞击坑放大之后,会发现,下面有很多的石块。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比如说这个地方,我们认为比较平,它下面是什么情况呢?我们统计了它的撞击坑和石块,其实也是到处都是撞击坑的,这个区域大概也是9平方公里左右,它有一万多个撞击坑,最大的200米左右,最小的2米左右。虽然虹湾地区看起来非常平,但是对我们嫦娥三号来说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其他的数据我简单的说一下,我们嫦娥二号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5月份,一共获得了7个有效载荷3.38TB原始数据。其中CCD立体相机共获得了608轨二线阵图像数据,实现了全月球7m分辨率的100%覆盖,其他载荷的探测累计时间均达到4千多小时。

除了刚刚说的影像之外,我们介绍了,它实际上是具有立体成像的相机,所以我们用前视和后视可以提取出数据模型。左边是一个平面的图象;右边是通过这个图象出来的模型,左边可能看不到状态,但是通过右边的模型就可以看到它的状态。这是9公里直径的一个撞击坑三维景观。这完全是由两个视角,经过探测之后,得到了一个彩色印坑,红色表示相对高的地方,蓝色表示低的地方。

为了便于科学家使用这些数据,我们把整个月球分成1800个分幅,按照大小和经纬度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根据这个区域的划分,把每一个区域数据都区分出来,方便科学家做研究。

我们由易到难,把这样一个影像图制作出来了。这是另外一个,就是全月的景象。我们是根据获取的数据向24所大学发布了这些探测数据,方便进行科普宣传。

刚刚我给大家介绍的图象,很多在我们的网站上发布过的,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下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您刚刚介绍的图片里面,能不能再简单的概括一下,最引人关注的几个点,一个是15公里最近的图片,离地球15公里;二是离100公里的全月影像。今天在这儿,是第一次发布吗?

[刘建军]:我们这些影像,100公里和15公里的影像图,目前在我们刚刚介绍的网站上都已经公布,我们也陆陆续续会在我们工作中截取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比较漂亮的撞击坑,这个其实在各个时段我们都在不断的对外发布,网上都有。我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通过这种途径能够展示给大家。

[主持人]:谢谢!我们刚刚看到了这么多最新的月球图象,真的是非常激动。因为想想,在那么遥远的天空,人类能够如此近距离的观测到月球的图象,确实是令人激动的。下面,我们有请王赤主任为我们做进一步的介绍。

[王赤]: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嫦娥二号拉格朗日之旅,刚刚我们刘书记跟建军,都把我们嫦娥二号在月球的一些情况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下面,我想把我们嫦娥二号飞行到拉格朗日L2点之后的情况是什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得破题,这个题目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拉格朗日。我的报告会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拉格朗日点;第二,嫦娥二号科学任务的拓展。我们要探索地球远磁尾的奥秘。所以,在这儿,我还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地球远磁尾。

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简单介绍一下拉格朗日点,特别是介绍一下拉格朗日L2点;二是把嫦娥二号科学探测仪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三是科学任务拓展的情况。

刚刚刘书记已经说了,在今年的8月25号,嫦娥二号已经成功进入了拉格朗日L2点。所以,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拉格朗日点?我们学过高中的物理,圆周的运动,如果到了太阳运动的话,这是太阳的引力,这个引力要等于它的离心力。这个就是它的频率。如果离太阳越近,它就转得越快。我们有一个示意图,这是太阳的引力,这是地球自转,如果有一个卫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话,他离太阳越近,旋转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说它的周期就要越短。我们整个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是如此,离太阳近的金星和水星转得都要比地球快一些。

我们考虑到地球的影响,纯粹是太阳的引力。但是如果说我们有一个卫星,它正好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球对我们这个卫星也要施加一个力,也就是说它的离心力应该是太阳的引力减去地球的引力。如果刚才我们没有考虑到地球引力的时候,它是要转得快,我们考虑到地球的引力之后,它整个速度就要变小,也就是说,卫星要转得慢,转得慢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要变长。

刚刚我们讲到,比地球离太阳近的卫星运动得是要比地球快;但是现在我们考虑到地球的引力,在这个点上,它就有可能变慢,变慢的一个后果,L1点它的周期就跟地球绕太阳一样了。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我们小的卫星旋转周期跟地球是一样的,它永远是处于地球的上游,这一点就是我们称之为拉格朗日L1点。

进入到我们拉格朗日L2点,如果这个小的卫星离地球远,现在的话,它还要受到地球的引力。本来它在地球的外面,转的速度就要比地球慢;但是,地球给它施加了引力,它就转得快了,这一点上就跟地球自转的速度一致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永远是处在我们地球的外面,这一点就是拉格朗日L2点,它的特点是,永远处于地球的后面,我们称之为拉格朗日L2点。

整个日地系统中,这些小卫星在太阳和地球共同的作用下,它能够保持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致的,一共有多少点呢?一共有5点。刚才我已经介绍了,L1点和L2点,计算出来,它们都是距离地球150万公里。如果在太阳的另外一边,这是L3,它也是有一个点;另外,这边还有L4、L5,也是有类似的个性,我就不再做详细的介绍。L1、L2、L3,其实是由一位数学家发现的,L4、L5才是拉格朗日发现的。大家记住,L2点处在离地球150万公里,永远是在地球的阴影下面。

L1、L2、L3在这条直线上不是稳定的,所以你如果把物体放在这上面的话,它马上会离开这个点。一般来讲我们是要围绕这个点做一个周期的运动,所以,有一种轨道的设计就是,它是绕过L2做一些周期运动,这样的话,我们的卫星才可能在这些点上有一个稳定的状态。

我们知道,太阳一般来讲也是有两种形式来影响我们的地球和日地的空间。一种形式就是我们知道的,太阳的光,它8分钟就弹到地球上,这是电磁辐射。还有一种是粒子辐射,因为太阳的温度非常高,他上面一些粒子不足以被它的引力所束缚,会不断的存在,就好象在太阳表面传过来一阵一阵的风一样,我们形象的把它称之为太阳风。所以,这样的话,我们整个太阳就是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电磁波,如果是我们不可见,就进入X射线和Y射线,再长一些,就是微波和无限波,这些整个组成了太阳的波谱。太阳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以它的粒子形式来影响我们的日地空间。所以,太阳的表面也会有一些爆发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抛射事件,这是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对话,在太阳表面上抛射一些物质,它会在日地之间不断的传播和演化,最终会打到地球空间,由于受到太阳风的作用,在前面会被压缩,在地球后面会被拉伸,就形成了我们的磁轨。这些粒子会沿着慈力线打到北极。这是太阳把地球前面压扁了,把我们的磁尾拉伸了。L2点大致是在这个位置,所以它永远是处在我们地球的远磁尾。

现在我们看看我们嫦娥二号上面到底有什么样的仪器?CCD相机,刚刚建军也已经把CCD相机图片给大家展示了。这是我们高度计,确定月球表面到底有多高的距离?这是我们的y射线谱仪,这是x射线谱仪,这是微波探测器,一个是高能粒子探测器,一个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一共有7个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二号从月球飞向了拉格朗日L2点,奔向了150万公里之外的地方,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崭新的区域,我们要对这个区域进行探测。另外我们也提到,目前我们在其他地方,包括对我们的L1点,月球都有一部分的国际卫星,所以我们了L2点也可能跟这些卫星相互配合,能够形成对我们日地空间的探测。

如果用科学的语言表述的话,太阳风的探测器,我们要探测L2点低能离子能谱,研究地球远磁尾的结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在行星际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对高能粒子探测器要探测太阳高能粒子;对于x射线和y射线谱仪和微波辐射仪,要探测太阳耀斑等等。我们需要探索远磁尾的奥秘,日本观测到,在离我们地球220个断裂的地方,能够观测到远磁尾,所以在这个区域我们可以看到远磁尾的特性是什么。

具体来讲,我们要解决一系列的科学问题,包括远磁尾的结构,它和上游有什么样的关系,远磁尾它的磁场重叠,以及动力学的过程,以及我们远磁尾等离子体团力学特征,如何沿着磁尾向后传播,以及结合L1点WIND的观测数据,研究CME在行星际动力学的过程。另外远磁尾也是我们粒子的一个逃逸通道,近年来,在我们的研究方面,包括我们的金星、火星、地球的研究方面,因为这几个星,它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地球是有强烈的磁场的,但是金星和火星没有磁场。这些如何来影响我们的粒子?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如果我们嫦娥二号在远磁尾探测的氧离子逃逸率远小于在近磁尾探测的离子逃逸率,这表明地球的磁尾重联可以将大部分逃逸到近磁尾的地球离子又带回到地球磁层中。我们期望在这方面继续有所发现。嫦娥二号在L2点的科学探测任务方面,将向着深空不断的拓展。所谓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下面进入互动时间,下面邀请几位主讲人和苏彦博士一块上来。大家提问的时候要注意几点,举手示意,来自于哪里,每一个人提一个问题,不要重复别人的问题。你们的提问越有水平、越有丰富,专家们的回答会越有激情。先请几位专家登台。

我先提一个问题,我觉得最近航空航天新闻也好、网络也好,各种信息非常多,公众都不了解,神6、神7、神8,又是嫦娥,又是天宫一号,能不能让专家给我们构建一个大致星空探测的整体框架,它们各自都是干什么的?彼此有什么样的关联?请专家给一个大致轮廓的介绍,以便于大家提问的时候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切入。

[刘晓群]:针对这个问题我简单做一个介绍。我们国家的天文活动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用的,一类是和我们国防科技相关的一些。在民用航天里面,目前比较大的是两个,一个是载人,我们载人的航天活动,载人航天;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就是探月工程。在我们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里面,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是作为一个专项的两个部分。载人航天这一块它主要特点是要把人放到轨道上,从事一些活动,它的特点是要把人送上天。

探月工程第一步是要到了月球,我们国家还在制定未来深空探测计划,比如说像刚才我们王主任讲的,太阳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日地空间环境,影响到我们地球,所以要不要也深空探探太阳。刚刚王主任强介绍了火星和金星,我们要不要再去看一看,这些计划都进行。包括前两天说,美国一颗卫星落到地面,有一颗卫星与地球擦肩而过等等。这都是近地小天体的活动,对地球有一些什么影响,能不能进行有效的规避?这些都是未来深空探测可以考虑的。另外除了这一点大计划之外,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深空探测计划正在酝酿过程当中,像射线,像暗物质探测等等,都是一些空间的探测计划。谢谢!

[主持人]:谢谢!剩下的时间由大家提问,现在大家可以举手。

[提问]:各位老师、同学们,还有各位媒体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的在读硕士生。从我国绕月探测的综合实力来说,我国深空探测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X射线我们有一个通信的测验,这个结果是怎么样的?谢谢!

[刘晓群]:我先回答一下这位新疆天文台同学的问题,我们探月工作在国际上处在哪一个位置,应该说,探月工程来讲,从60年代美国执行阿波罗计划,把人类第一次带到了地球以外的天体,这是一个创举。中国的探月工作按照归纳,我们对国外的深空探测活动进行了35年的跟踪和分析,然后又进行了10年的论证,开始实施,到2004年正式立项,开始实施中国的探月工程。

应该说,中国的探月工程起步比较晚;当然,在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提出来,说中国为什么要搞探月,探月工程会给中国带来什么等等。但是从目前我们的水平来看,应该说我们在一些局部自己是有特色、有亮点工作的,比如说刚刚建军介绍的,如果嫦娥二号全月图能够拿到数据,应该是目前在国际上分辨率最高的全月图,因为我们是优于10米的分辨率,事实上我们最后能做到7米,这是局部的概念。

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认为,我们和美国、俄罗斯、欧洲、欧盟国家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处于第二集团的潜力,大概是这样一个定位。

你刚刚讲的第二个,这次观测实验里面有一个X波段的问题,苏彦讲一下。

[苏彦]:我解释一下那个实验。嫦娥一号,我们用的不管是数传,还是测控,都是X频段;嫦娥二号时候,更高的频段可能会更好,所以我们使用了X频段测控信标,现在已经成功了,各种数据也是有效的。二号中数传还是3G的,但是我们在嫦娥三号所有的数传和测控将不使用X频段。

[提问]:各位专家,你们好!我是人大附中的老师。刚刚天文台的同学问的问题非常专业,我也问一个稍微专业一点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太空上面的人造卫星比较多,也有一些卫星已经报废了,在地球上空轨道,报废的卫星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有没有一些相应的措施?

对外星的探测方面,说好像发现小行星了,在这方面,我们有没有什么相应的规划?谢谢!

[刘晓群]:你提的这两个问题,其实都超出了今天的活动内容了,都不是跟探月有关的,简单说一下。你提的关于太空垃圾的事情,一般在业内叫空间碎片,这个我们国家是有监测网络来进行监测的。目前我们大概有编号的空间碎片,已经掌握的、给予编号的是1万多个了,10厘米以上的,叫大件,有几个划分,10厘米以下、10厘米以上。这一点上,我觉得大家可以放心,中国有自己的监测网,通过不同的手段对空间碎片进行监测。像刚刚王主任有一张图片一样,用不同的手段探测空间碎片。以后大家在网上看说哪一个碎片撞到地球上了,这些大家不要轻易相信。什么时候你看我们监测网络在紧张工作、有紧急任务执行的时候,才有这种可能性。

第二个问题是地球之外有没有类似于人类这样的智慧生命或者是像地球这样的内地的天体。这个事情是我们国家天文学家一直也在从事的一个工作。因为我们现在的观测手段比较精密的观测还在太阳系之内。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到达银河系的边缘,甚至可以到宇宙更深的地方。当然你说的,很多工作还在探测中。国家天文台在贵州正在建设一个500米直径的球面的射线望远镜,这架望远镜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探寻对外生命,以及有没有存在类似于地球这样适合智慧生命的家园,还在探索中。

[王赤]:对于地外生命这件事情,我想补充几点。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是说,美国在1978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旅行者二号,上面就带了一个光盘,这是一个金子的光盘,据说能够100亿年它都能够工作,它传递了一个信息,把我们地球上所有自然界的声音、所有的语言都刻在了那个光盘上,它现在已经是飞出了我们日球层边界,希望哪一天能够被地外的生命发现,但这只是他们的一个想法。

刚刚你们提到的拉格朗日L1点,我们想想,在拉格朗日2点,永远是在地球的背面。刚刚我提到的拉格朗日3点永远在我们太阳的背面,我们看不见它。所以,有的人,异想天开,他认为L2、3点是不是处于跟我们地球一样的星体。但是我们想象,如果我们把一个卫星发射到太阳的极轨,其实美国已经做到了,在L2、3点上没有我们类似的地球。

生命在地球上出现是一个奇迹,生命现象的产生对地球的历史来讲是非常短暂的一瞬间。如果我们想,即使在地外有生命现象,但是能跟我们生命现象同时的存在,我们会同时的交流,在目前来讲还是一个科学话题。

[主持人]:谢谢!下面我们请一位中学生。

[提问]:大家好!我是北京市35中的学生,我想问一下,刚刚提到深空测控站它主要的工作是什么?需不需要人来控制它?

[苏彦]:深空测控站主要有两个目的,它的任务主要是收卫星的探测信号;这个探测信号有两个,一个是科学探测数据,进行科学探测数据的接收;另外一个是进行卫星位置的确定,所以他通过这个信号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可以知道这个卫星距离我们远不远,大概位置在哪儿。

[提问]:需不需要人?

[苏彦]:其实我们现在很多测控站是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因为像我们地面应用系统,可以在北京这边进行远程操作的。但是因为探月任务是比较特殊的,为了保证可靠性,如果有任务接收的话,我们还是派人到本地值班。但是国外已经有很多地方,因为它把深空站建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其实已经实现了远程的监测、操控。

[刘晓群]:我补充一点,你说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告诉你,这里讲的深空测控站是指建地面上的,不是在天上的。地面的测控站主要是干两件事,一个是控制卫星,给卫星发指令,往哪儿飞;还有一件事叫地面接收站,接收探测数据。

[提问]:我是人大附中的。我想问一个问题,能不能把地球的运动轨道给控制一下,以地球作为一个载体去探测?

[王赤]:这位同学想象力非常的丰富,我们以前讨论到,如果有一个小行星,科学家来想象,在小行星上发一个火箭,能够改变小行星的轨道,避免撞击地球。但是你要知道,小行星是非常小的,作为一个地球,你想改变地球的轨道,目前的话还没有这种能力和技术。

[提问]:您好!我想问一下,拉格朗日L2点它是在地球的背面,它会不会影响到嫦娥二号两侧太阳能板来接受太阳光呢?

[王赤]:它是在L2点,但是它旁边还是能够看见太阳光的,所以不影响它的太阳能电池。

[提问]:我问一下L2点是天文观测最有利的一个观测点,那如果是全世界所有的卫星都往那儿发起,会不会撞上呢?  

[王赤]:其实这个观测点是不是优越,还是跟观测目标有关系。如果我们看太阳,肯定在L2点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到L1点去;但是作为天文观测,我们需要太阳光的影响最少,我们就把它发到L2点上面去,比如说我们要探测一些宇宙背景辐射,L2点影响比较小,所以我们希望发到L2点上面去。但是我跟你讲,L2点是一个不稳定的、虚拟的平衡点,所以我们的卫星并不能呆在L2点那一点上,总是要围绕L2点在刚刚我提到的那个轨道。现在还不会发生撞车的情况。

[提问]:各位专家,您好,我是来自北京35中的老师。我刚刚听到刘总设计师的讲解,了解到太阳仪器在虹湾地区降落会有风险。我想请问,嫦娥二号是否还探测到了其他的着陆地区?并且这个虹湾地区相比较的话,有什么样的优势?谢谢!

[刘建军]:嫦娥二号主要是对虹湾地区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进行了两次一次,一次是去年的10月二十几号,还有今年的5月底。主要原因是,卫星的能源是有限的,它进行一次辨别的话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另外说到它降轨会有风险,主要是因为月球表面它也是有地形起伏的,你一旦和月球表面太接近以后,我们的测控精度如果不能保证它确实按照那样来飞行的话,比如说虹湾地区西北角是一个山峦,它的高层大概有3公里左右吧,如果你碰得不准的话,很有可能撞到月球表面上去了,这也是一个风险。

虹湾这个地方它有什么优势呢?刚刚刘总指挥大概已经介绍了。虹湾我们在地面上去看月球的时候,它是在左上角。我们可以看到,它永远是冲着地球的,冲着地球的时候,地球控制它的时候有足够长的时间。另外虹湾这个地方在月球的北纬40度左右,这个地方的太阳高度角是比较合适的,在赤道附近是最高的太阳高度角,越高纬度以后,太阳高度角慢慢变小,这样的话得到的能量是比较适中的,不会让探测器太热或者是太冷。还有从科学意义角度来讲,也是有一些综合的考虑,科学家们都经过了长期的分析,所以觉得这个地方是比较适合科学探测的。

[提问]:老师,您好,我是来自地理所的。对外星体在撞击过程当中,一个是与月球形成一个相遇撞击,一个是追击撞击,这两种撞击的结果是不是是不同的?对月球有没有表现?刚刚讲到的中央峰、裂纹,请您讲讲它是怎么样形成的?谢谢!

[刘建军]: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追击撞击和相遇撞击,这肯定是有差异的,差异在他们的飞行速度,撞击的速度上;另外一个是跟它本身的物质成分也是有关系的,比如说撞击在月海或者是月陆区也是有差异的。所以说这两者是有差异的。

第二个问题,举个例子,日常生活中,比如说一盆水,上面用一个石头落下去,中间会有一个反弹,中央峰的形成就是你在撞击过程当中,月球表面相对物质的反弹形成的。

[提问]:老师,您好!我来自35中高一8班。我想问一下,刚才我在听讲述的时候,说到拉格朗日点,我觉得拉格朗日点就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它跟探月有什么关系吗?就是嫦娥二号如果发射到拉格朗日2点的话。

[王赤]:我们的嫦娥二号主要的目标是要对月球进行探测,我们到拉格朗日去,只是一个科学任务的拓展。

[刘晓群]:到拉格朗日L2点本身不是为探月去的,是为了今后我们其他的深空探测活动要做一些基础准备。

[提问]: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我想问一下关于探月卫星的成像问题,比如说CCD会不会在以后卫星探测中成为主流?能不能更高的提高现在的成像技术?谢谢!

[刘晓群]:你说的主要是指有效载荷过程中,我们相机它的探测器或者是载体。现在都已经适用了,不同的相机所采用的方式,刚刚你说的都已经适用了。

[提问]:我是人大附中初一17班的。您刚刚说,嫦娥二号是为嫦娥三号软着陆做准备,然后我想问,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载人登月?载人登月对人才培养有什么样的计划?

[刘晓群]:你现在上初一,我估计等你大学毕业或者是研究生毕业之后,这些计划就能实施了,我们也希望你能积极的投身于这一事业也当中去。

[提问]:专家老师们好,我是来自人大附中初二的学生。我想问一个问题,昨天我在新闻上看见欧洲那几个中微子实验室发生了超光速现象。载人航天飞船可不可以用中微子,因为它是粒子化的,能不能中微子化,可以超高速的飞行,人也是粒子的,造一种粒子转换器,把人身上的粒子转换为中微子,随着飞船一起超光速飞行。

[王赤]: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建立的一个基础,就是任何物体的运动,当然是指速度和能量是不可能超过光速的;但是作为一些象素,不是信号传输,它是有可能超过光速的。昨天我也看过新闻报道,说欧洲发现中微子每秒钟快了6公里,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它只快了6公里,它是不是在误差范围之内,我们还拭目以待。

[提问]:我是人大附中的。我的问题不宏观,比较具体。像我们远程操控一个卫星的话,它大概的范围是多少?

[刘晓群]:嫦娥二号飞到拉格朗日2点,就表明了我们现在的测控能力平均到了150万公里。另外我们数据接收大概是172万,因为刚刚王赤主任介绍了,它是在李萨如轨道,所以它的幅度比我们日地轨道幅度大得多,所以当时接收的时候是172万公里。

[主持人]:我们现在的操控能力有172万公里。

[提问]:专家们好,我是北京市35中学的学生。我想请问您,太阳风能够使地球产生磁尾的现象,磁尾有什么意义?它的产生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王赤]:如果有太阳风的话,它会把地球的磁场拉伸到很远的地方,变成我们的磁尾。太阳风怎么样影响地球空间的环境?另外我们知道太阳风是一个带电粒子,它是怎么样进入地球空间,影响地球环境?这就是刚刚我提到的磁重叠的现象。这个重叠的现象就把太阳风的能量传输到我们地球的空间,一方面它发生在我们的向阳面,另外一方面发生在我们的磁尾,它一发生重叠,就可以产生一些高燃的粒子,这些粒子它是沿着磁力线能够打到我们地球极区的两侧,就产生了我们激光的现象。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磁尾就好像是一个储水池,它是把太阳风的能量都储存在我们磁尾里面;但是有一些偶然的现象,它把能量要释放出来,有好像我们地球上地震一样,它能够把我们地壳里面积蓄的能量释放出来。所以,整个磁尾是影响地球空间活动的蓄水池,蓄水池蓄得太多了,就会释放能量,这些能量就会影响我们地球的空间环境,当然地球空间环境会影响到卫星的运转,有时候还能影响我们地面长距离输电线路,这就是我们平时提到的空间天气的现象,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我们地球的磁尾。

[主持人]:提问进入最后两个问题。

[提问]:谢谢主持人。第一,嫦娥二号在拉格朗日点,在这个点上工作多长时间?将来它的归宿是什么?第二,现在嫦娥二号已经超期服务半年多了,对嫦娥二号的表现您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

[刘晓群]:你刚刚应该是来晚了,因为第一个问题刚刚已经讲完了,目前可能会工作到明年年底。归宿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确定,因为到明年,一年以后再看它到时候的状态以及卫星上可用的燃料多少,才能决定它下一步到底干什么去?刚才我们说,我们期待它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第二个问题,状态还是很好的,能够成功的抵达L2点,另外目前从在奔2过程中所获取的科学探测数据看,因为第一批数据已经下来了,数据情况还是非常好的,现在我们科学家正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不能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其他的有效载荷,刚刚讲到的,也正在陆陆续续的开机执行探测任务。

[提问]:各位同学、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我想借着刚才35中的女生提的问题继续问一下王主任,您刚刚说地球磁尾和风暴,让我想到了《2012》。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地球磁极正在减弱;另外一种还有太阳风暴会对地球造成影响。咱们嫦娥二号能不能监测到什么数据?

[王赤]:《2012》这个电影大家都看了,纯属虚构,别老当回事。关于地球磁场,这是根据地磁学的研究,发现地球的磁极确实是要经过几十万亿年它就会颠倒一次,但是这样的话确实会对地球上的生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地磁的翻转并不是没有磁场,还会有磁场,还会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嫦娥二号到拉格朗日点对这些有没有认识或者是有帮助?非常遗憾的是,嫦娥二号上的科学探测仪器没有探测磁场的仪器,这方面目前还无能为力。

[提问]:各位专家、同学,大家好,我是人大附中高一(1)班的。我想问一下,刚刚说虹湾区域它是嫦娥三号着陆的地区之一,请问一下它现在被没被确定?是不是嫦娥三号就真的在那里着陆,还有没有别的地方供嫦娥三号选择?

[刘晓群]:刚刚我们讲虹湾是嫦娥三号的备选着陆区之一,确实还有其他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把虹湾作为首选?因为除了它相对比较平坦,具备刚才说的选择着陆区的条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美国前苏联、俄罗斯他们的月球探测器没有去过那个地方,这也是我们考虑的一个因素。当然尽管很平坦,我们现在用详查,用1.3米左右分辨率这样一个照片来看,它上面仍然有坑坑洼洼,还有一些至少两、三米大的石块,都是清晰可见的。如果说我们的着陆器不巧正好落到一个坑里面,如果这个坑又是足够大,那对我们的探测任务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就变成井底之蛙了。如果是落在一块石头上,如果我们着陆器落在石头上翻了,因为着陆器底下是架子,如果翻了的话,我们的任务也很难继续执行,因为你不能保持一个正确的姿态,月球车就开不出来了,因为这次是巡视探测,所以对嫦娥三号来讲,选择一个理想的着陆地点,对未来嫦娥三号卫星的受控落月也有直接的意义。当然,现在并没有最后确定嫦娥三号究竟要落在什么地方?

[主持人]:非常感谢几位专家跟我们分享嫦娥二号拉格朗日之旅。今天我们的对话活动就到这里。为了表达对专家们的感谢,下面我们有请几位听众代表向我们四位专家献上鲜花,表达谢意;同时,请刚刚提问的同学到前台来,我们为大家赠送一本《中国国家天文》。

[刘晓群]: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给大家拿的纪念品是《中国国家天文》去年的第五期,而不是最新的一期。因为我们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拉格朗日之旅,在那一期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拉格朗日L2点怎么一回事,它叫《神秘的拉格朗日点》,所以我们把这一期送给大家。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对话活动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我们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的科学活动,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下面我们有请人大附中的王校长和35中的朱校长上台给我们发表一下建议。

[王校长]:非常高兴今天我们和同学来参加这样的中学生和科学家对话活动。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活动来讲,可能我们今天来的同学是初中同学,他们可能由于他们年龄和所学知识所限,对于科学知识不能了解得特别深刻。但是,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讲,应该是给他们埋下了科学的种子,这些科学的种子可能会不断的生根和发芽,将来十几年之后,他们会加入到我们中国科学的探月过程或者是载人工程当中来。我们想,今天是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最好机会,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有非常大的收获,可以开花结果。

[主持人]:谢谢王校长。下面请35中的朱校长。

[朱校长]:尊敬的各位科学家、尊敬的各位专家,今天35中我们科技创新班的学生到这里来参加活动,我们非常的高兴。在09年的9月4号,温家宝总理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做调研,在我们学校听了一天的课,并且进行听课、评课,在评课过程当中,温总理借钱学森之问提出,我们的学校为什么老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了回应总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35中跟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去年的5月11号签订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我们35中得益于中科院的专家,得益于中科院强大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所以我们有机会能够亲临国家科学图书馆,跟这些专家们、科学家们能够零距离来共同学习,我想对于开启同学们的科学智慧、对于同学们树立科学的志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对科学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这样的对话。谢谢!

[主持人]:谢谢,今天的活动就到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