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民族药用植物社区保护新方法”项目通过成果评定
  文章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4-08-13 【字号: 小  中  大   

  83日,由云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委员会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裴盛基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民族药用植物社区保护新方法”项目进行了成果评定,评定认为“该项目完成的科研工作内容在药用植物社区保护与发展的综合方法及应用在民族药用植物保护领域具有先进性和重要创新性;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鉴于该项成果在药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评定专家委员一致同意推荐该项成果申报2014年度“重要民族医药技术发明奖”,该奖项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设立的“民族医药科技奖”之一,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中国首个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类奖。

  民族药用植物的保护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民族地区药用植物种类在8,000种以上,其中特有物种约占55%,受威胁的物种约占25%,民族药野生资源严重枯竭,亟待加强保护。民族药用植物保护的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战略特殊性和紧迫性,必须更加关注民族医药文化的多样性,突出野生药源栖息地的保护和重视民族传统知识的价值和应用。该项目是昆明植物所负责实施的一项所级国际合作项目,由英国植物生命国际(Plantlife International)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部(TNC-China)共同支持的社区药用植物保护与发展项目,于20059月至20099月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鲁甸村(社区)实施。项目组在调查研究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基础上,集成国内外社区保护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采用社区药用植物保护与发展的综合新方法,应用于一个土地面积为29平方公里,人口5,516人,森林面积2.3万公顷,拥有各类药用植物366种的中国喜马拉雅山地民族纳西族社区,取得了保护药用植物多样性和促进社区生计与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效,为民族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创立了“鲁甸模式”。

  裴盛基研究员是我国民族植物学的学科开创者,多年来他主持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学研究团队致力于植物多样性的社区保护方法研究,由他主持的《云南丽江鲁甸药用植物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应用民族植物学原理设计社区参与式保护的一整套方法,是国际公认的药用植物社区保护的先进方法,包括组建社区药用植物保护组织,确立社区参与式保护为核心,开展纳西族传统医药知识培训;建立纳西庭园药用植物种植示范;创立社区药用植物保护地;在种药基地建立药材电子交易平台;推广林果药材种植发展,开展中国——印度——英国药用植物保护对话交流和培训活动等等;形成了民族药用植物保护的新模式。保护了重楼、珠子参、红豆杉、天麻、白芨、独定子、秦艽、五味子、绿升麻等132种野生药用植物,社区农户药材种植面积由项目初期2005年的2.5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4万亩,农户种药收入连年增加,4年项目期平均每年增收7千万元,四年共计2.8亿元人民币,实现了以保护药用植物促社区经济发展的项目目标。该项目的成功经验于2009年推广到滇西北藏区德钦县永芝村,维西县巴珠村等藏族社区,同样取得成功,表明项目创建的药用植物社区保护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10年英国驻华使馆组织英国药用植物专家来华考察中英合作项目期间,曾经大力推荐“鲁甸模式”,建议在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相似地区推广“鲁甸模式”,进行社区药用植物保护。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