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刺参增养殖模式主要是围堰和池塘养殖,在水深4-5m的浅海也进行少量增养殖,南方一些地方也进行笼养。浅海增养殖的刺参与围堰和池塘养殖的刺参相比,更加接近野生环境自然生长的刺参,品质和价格相对较高,2014年浅海增养殖鲜活刺参售价高达80-120元/500g,而池塘养殖的鲜活刺参售价仅为50-60元/500g。进行刺参浅海增养殖前景广阔,但目前刺参的苗种来源大部分为工厂化培育,抗逆性差,底播后成活率低,生长慢,难以满足浅海增养殖的需求,培育优质、健康的生态苗种势在必行。
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典型海湾受损生境修复生态工程和效果评价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马山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刺参池塘生态苗种培育和资源修复技术”研究,取得较好效果。
项目通过研究稚参运输方法、池塘附着基筛选和铺设方式、天然饵料供应和稚参适宜初始投放规格等关键技术,建立了1套刺参池塘生态苗种培育技术和工艺,投放初始规格为10000头/斤、5000头/斤和1000头/斤的稚参,9个月后分别增重11.0倍、59.5倍和37.0倍,平均成活率分别达21.3%、34.5%和52.5%,平均密度分别为28.4头/m2、13.5头/m2和5.2头/m2。通过增加附着基和确定苗种适宜投放初始规格,建立和优化了天鹅湖大叶藻生态系统刺参资源修复技术,资源量提高20%以上。
培育的刺参生态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