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版纳植物园演替距离对母源地物种种子影响研究获进展
  文章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发布时间:2013-11-08 【字号: 小  中  大   

  演替是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十分古老而经久不衰的命题,它是植被恢复的基石,也是众多技术手段的理论源泉。添加已经消失的植物物种种源是加速退化迹地次生演替进程的最常见手段,但是目前仍然不清楚,添加物种所处的演替阶段与退化迹地所处的演替阶段之间的演替距离是否会对添加效应产生影响,揭示这种影响将对恢复生态学及其恢复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组研究人员收集石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喀斯特森林土壤及其所含的种子(母源),置换生长不同退化等级植被的石漠化土壤(受体),构建不同的母源与受体之间的“演替距离”。通过鉴定并计数置换当年的萌发幼苗和次年的存活幼苗数量与种类,揭示演替距离与萌发幼苗和存活幼苗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置换当年的雨季期间,各种受体都能萌发大量的木本植物幼苗,且这种萌发与受体所处的光环境(红光、元红光及其比例,透光率)密切相关。所萌发幼苗在当年到次年的旱季期间大量死亡。母源和受体都对种子萌发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存活幼苗的数量和种类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母源和受体之间的演替距离显著影响幼苗萌发和存活比例,当受体与母源之间的演替距离相对较近时,能萌发出相对较多的木本植物种类及其幼苗,而且获得相对较多的存活幼苗数量与种类。因此处于演替后期的森林物种并不是最佳的恢复退化植被的理想种源。但是母源对退化迹地的演替促进作用存在一个上限门槛,当受体进入郁闭的幼林阶段后,处于演替后期的母源虽然能给受体提供数量和种类众多的幼苗,但这些幼苗存活的几率十分低下。

  相关研究成果以Successional Distanc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Recipient Influence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Survival during Surface Soil Replacement in SW China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PLoS ONE杂志上。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