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成都山地所汶川地震区暴雨泥石流研究取得新进展
  文章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07-05 【字号: 小  中  大   

泥石流潜在冲出总量预测和活跃度是防灾减灾中极其重要的两个关键因子。世界上许多山区小流域往往在某一潜在因子触发下暴发的泥石流表现出冲出总量最大化和极度活跃性。近日,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胡凯衡研究员和马超博士等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区暴雨泥石流最大冲出总量和活跃度远大于世界上其他类似地区,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Nat Hazards上。

通过对龙门山主断裂带、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山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灾地区、台湾车笼埔断层带四个地区的泥石流活跃度和冲出总量进行的分析和评比研究发现:没有受到强震影响的美国、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的泥石流最大冲出总量远小于受到强震影响的区域,侵蚀模数大小相差一个数量级,反映出泥石流的活动性很较小;与同时受到强震影响,但触发因子分别是暴雨和台风的两大逆冲断层带范围内的泥石流相比,汶川灾区泥石流最大冲出总量也较大,泥石流最大侵蚀模数也大一个数量级。另外,汶川灾区泥石流最大冲出总量占流域内松散物源量0.06%~60%,平均约0.6%。因此,汶川灾区的泥石流活动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该研究说明汶川强震对龙门山主断裂带范围内的脆弱山区生态环境影响超乎想象,强震后山体结构便得更加脆弱,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将持续很长时间,后续的防灾减灾策略将慎重考虑,工程防治标准需提高级别。
研究区域的位置和泥石流的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