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古脊椎所等发现东亚最早的古人类之间暴力行为的化石证据
  文章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1-11-21 【字号: 小  中  大   

11月2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Early Edition)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副研究员与南非以及美国学者合作研究的一项成果。通过对距今大约13万年的广东马坝人头骨化石表面痕迹的研究,吴秀杰等人确认马坝人头骨表面的痕迹是局部受到钝性外力冲击造成损伤愈合后形成的,造成损伤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类之间暴力行为所致。同时,这项研究提供了东亚地区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受到暴力损伤后长时间存活的证据。

古人类化石表面的各种痕迹记载着当时人类的生存和埋藏环境、健康状况和生存适应活动等重要信息。尤其是保存在化石上创伤痕迹的部位和表现特点可以提供古人类之间可能的暴力行为,以及受伤后愈合和生存能力的重要信息。

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的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年代测定显示马坝人生活在大约13万年前,在分类上被归入早期智人,或古老型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自发现以来,马坝人化石在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坝人头骨所呈现的一些特征,如鼻骨和眼眶形状曾被认为是继承了东亚更新世中期人类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反映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证据。马坝化石发现后,曾经有学者注意到其右侧额骨表面有一个凹陷的痕迹,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在过去的一年里,吴秀杰副研究员与合作者对马坝人头骨化石表面的痕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研究小组采用形态观测、CT扫描和病理分析等手段对头骨痕迹及附近区域的颅骨外板、板障和颅骨内面的大体和微观形态,以及组织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对比。他们发现位于马坝人右侧额骨的痕迹呈半圆型,大小约30 mm2,整个痕迹下凹1.5mm。痕迹表面粗糙,呈现波纹状隆起的细脊。痕迹对应的颅骨内面呈凸出状。在痕迹周边可见有明显的伤后愈合迹象。CT扫描显示痕迹及其附近呈现明显的愈合证据,包括颅骨外板和板障区域明显增厚等。

与相关标本和数据的对比,马坝人头骨的痕迹与骨膜炎、骨结核、骨肿瘤、烧伤等明显不同,而符合局部受到钝性物体打击的表现。经过与世界范围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中呈现骨骼外伤的标本对比后,研究小组认为马坝人头骨痕迹是受到局部钝性力量冲击造成的外伤愈合后所致。根据外伤痕迹的形态和部位,这种痕迹很可能是当时人类之间暴力行为的结果。同时,马坝人头骨外伤痕迹的愈合显示了当时人类在受到严重暴力伤害后的长时间生存能力。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许多具有损伤及愈合痕迹的古人类化石,但其中可能由人类间暴力导致的古人类化石证据尚不多见,仅包括尼安德特人(法国的Dolní Věstonice、Saint-Césaire,以及伊拉克的Sunghir 1)和西亚的早期现代人(距今大约10万年前的Qafzeh人)等。一些中国古人类化石,如周口店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及南京1号直立人,虽然头骨表面也有特殊的痕迹,但都不是人为的暴力行为所导致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表面的一些小的凹陷可能是由于地层的挤压或者食肉动物啃咬的结果;蓝田直立人眶上圆枕处的缺损最初被认为是愈合后的创伤,后被证实是死后埋藏环境所引起;南京1号直立人额骨表面的凹凸不平最大可能是火烧后的愈合痕迹。

吴秀杰等人对马坝人头骨的创伤痕迹的研究首次提供了东亚地区最早的人类之间暴力行为,以及受伤后长时间存活的化石证据。这项研究对于探讨东亚地区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程中的生存适应活动,以及拓展中国古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图1. 马坝人头骨表面的创伤痕迹,CT扫描显示马坝颅骨外板和板障区域明显增厚及其附近呈现的愈合的证据
(吴秀杰供图)

图2. 马坝人生活景象复原图(李荣山绘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