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手征夸克模型研究了eta在光致产生和pion-nucleon散射中的产生机制,通过少量参数很好地描述了质量谱和全能区的反应截面。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hysics review C 82,035206(2010)。
核子共振态是强子物理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核子共振态的研究可以加深非微扰能区以及QCD的理解。Eta介子的产生过程是研究核子共振态的重要途径。最近CLAS@JLab(Phys. Rev. C 80, 045213)和CB@ELSA(Phys. Rev. C 80, 055202)实验组发布了eta光致产生的新实验数据,特别是在2GeV以上的能区。在已有的与单胶子交换势模型相结合的手征夸克模型的基础上(Phys.Rev.C 80,015207),科研人员加入了雷吉理论以描述高能区的实验结果。通过MINUIT程序拟合了eta在光致产生和pion-nucleon散射过程的反应截面,通过很少的参数,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科研人员讨论了已知核子共振态在这两个反应过程中的贡献,其中N(1535)在低能区起主导作用,而高能量区域实验数据可以由雷吉贡献解释。同时也给出了核子共振态的质量谱,见图2。
图1.eta光致产生的微分反应截面
图2. 核子共振态的质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