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授予丹麦奥胡斯大学弗莱明•贝森巴赫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朗尼•汤姆森教授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黑川真一教授“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同时,对上述获奖专家推荐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给予表彰。
(一)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推荐的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
弗莱明•贝森巴赫教授,丹麦籍,现为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丹麦技术科学院院士、丹麦自然科学院院士、丹麦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丹麦皇家嘉士伯基金会董事长、欧共体第六框架纳米技术专家委员。贝森巴赫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表面科学、分子电子学、纳米线的量子效应、扫描隧道显微学、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在物理、化学、纳米科技等多个领域均作出过卓越贡献,在国际物理学界和纳米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2006年度被评为全丹麦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他自1990年起开始和我院合作,在推动中丹研究生联合培养、中丹联合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荣誉称号;两次陪同丹麦首相来华,倡导并推动丹麦大学联合会与中科院研究生院建立了中丹科教中心,该中心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丹麦科技创新部、丹麦高校联盟共建,并启动清洁能源、气候与环境、纳米科技、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科研项目,双方将在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形成丹麦8所高校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互动互补。贝森巴赫教授还发起丹麦基金会与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设立中丹纳米科技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自2009 年,双边基金会共同发布申请指南,并经过国际评估启动两项重大项目,促进中科院化学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丹方Aarhus大学、Copenhagen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的实质性科研合作,包括200 人次以上高级科研人员,学生的科研交换与互访,数十次双边交流会议,以及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自2011 年起他担任丹麦嘉士伯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积极探讨与我院在生物科技方面筹建联合实验室,加深双方合作的深度和水平。通过中丹双边科研项目合作会议等多种形式,贝森巴赫教授阐述了国际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的发展历程、最新发展动态、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他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纳米科技的国际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由青藏高原研究所推荐的朗尼·汤姆森(Lonnie G. Thompson)教授
朗尼·汤姆森,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教授和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学术副所长,是世界著名的冰川环境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02年被science杂志专题报道,05年获环境泰勒奖,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得美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国家科技奖章”,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汤普森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热带高寒地区冰芯古气候的重建和研究,他的足迹遍布南美非洲亚洲和印尼高寒地区,利用冰芯记录重建了热带地区的古气候,为人们了解过去气候变化、预测未来并及时采取适应对策做出了诸多贡献。他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和nature发表论文多达11篇,SCI引用都分别超过300次,成为国际冰芯古气候研究的巨匠。
他从1984年就开始于中国冰川学家合作,与我院开展了近30年的实质性合作研究。2007年作为“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访问了青藏高原所、西安黄土所和研究生院,与中国学者和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作为青藏所学术副所长,他直接参与了青藏所学术方向的确定和野外台站的建设,为研究所的战略发展出谋划策,成为中国科学家倡导的”第三极环境计划“的积极参与者、支持者和领导者。他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及德国科学家作为该计划的三位联合主席,经常会晤,为计划的发展和壮大投入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和智慧。他倡导并组织了TPE计划在美国地球物理年会的首届分会,为该计划在美国的宣传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还积极推动青藏所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通过野外考察、远程视频等多种手段,为中国的冰芯古环境研究领域培养了多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为中国冰川和环境领域科研队伍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他们利用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热带气候不稳定性的文章在science发表以来,SCI他引率高达454次,他和中科院姚檀栋院士合写的关于青藏高原冰芯古气候重建的文章发表在science上,SCI他引率高达328次。他还帮助中国冰川古环境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双方合作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等高水平的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促进了我院科研成果的国际认知力。他积极参加“我与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手书长达6页的寄语,被称为中国科技界的白求恩,从而获得特别奖。
(三)由高能所推荐的黑川真一教授
黑川真一教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粒子加速器专家,担任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加速器实验室的主任,负责KEK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工作,他还先后担任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国际直线对撞机协调委员会主席、多个大型加速器工程的顾问委员会成员、首届国际粒子加速器会议组委会主席和日本学术振兴会合作项目的日方协调人,为国际高能物理和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与促进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曾获得粒子加速器领域的最高奖诺尔夫·维德奥(Rolf Wideöe)奖(2011年)。
黑川真一教授对中国一直怀着友好的感情,先后50多次访问中国,积极推进日本加速器界特别是KEK与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合作,为我院大科学装置的成功建设做出重要贡献。通过他的努力,推动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和我院签订了在加速器相关科学领域的大学群合作协议。他在北京和合肥组织并主持的以电子储存环物理和超导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亚洲加速器学校培训了数十位来自我院各研究所的年轻科技人员。他组织实验物理与工业控制系统(EPICS)讲习班,使其成功地应用于我国多台大型加速器。他还关注我院加速器超导高频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身体力行推动超导高频腔的合作研制。作为顾问委员会委员,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加速器设计、研究、建设和调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注:奖项背景
为表彰和奖励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外籍科技与管理专家,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和“四个一流”建设,扩大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于2007年设立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主动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外机构和外籍人员不断增加。不少著名外籍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在交流科学思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双边或多边战略合作以及开展项目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设立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表彰和鼓励一批优秀外籍科技专家,对于进一步激励外籍专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进一步扩大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地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在奖项评审过程中坚持标准和明确导向。奖励对象,第一要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领域;第二要有助于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及世界一流科学家建立稳固的战略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第三要有利于我国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术后代的培养;第四要有利于交流新的科学思想、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创新资源;第五要有利于创造团队合作的学术氛围,促进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产出。
2007年至今,已有14位外籍专家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并经推荐,均获得了当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