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面对埃博拉,我们严阵以对
  文章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4-08-04 【字号: 小  中  大   

  20142月,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几内亚率先爆发。目前,该疫情加速蔓延,迅速扩散到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公报统计,截至727日,上述西非等国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感染病例1323例,其中729例死亡。据一直研究该病毒、密切监视该疫情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指出,本次爆发较之以往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疫情;二是以往的疫情局限于某一部落村庄,今年的疫情呈现多国、多地点流行;三是今年的疫情极有可能走出非洲大陆,目前国际社会正加紧监控尼日利亚的57例疑似病例和菲律宾的7例疑似病例。由此,全世界拉响防控“埃博拉”的警报。 

  我国疾控部门近日表示,尽管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依然严峻,但中国公众无须对此恐慌,中国政府已严阵以对,严防埃博拉输入性传播与流行。卫计委早在2008年就颁布了应对包括埃博拉出血热在内的《六种烈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外交部、国家旅游局4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防止非洲埃博拉出血热传入我国的公告》,严防埃博拉病毒输入我国。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对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进行了相关技术培训,一旦病例输入,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医疗机构能及时救治病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科学家也表示,该研究所针对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种类的病毒性出血热做了大量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埃博拉病毒的很多材料均已具备。该机构的石正丽研究员强调:“我们通过多年跟踪和长期研究,对埃博拉病毒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能力和信心在科学和技术上积极应对。” 

  埃博拉病毒是什么?  

  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同时在苏丹的恩扎拉和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扬布库暴发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发现的,并以杨布库村庄所在的埃博拉河命名。随后数十年间,又有多起埃博拉感染事件在非洲暴发。据石正丽研究员介绍,埃博拉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基因组含有1.81.9万个碱基,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丝状病毒科目前包含三个属,分别为埃博拉病毒属、马尔堡病毒属(Marburgvirus)、奎瓦病毒属(Cuevavirus)。埃博拉病毒属又包括五个不同的种: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undibugyo ebolavirus, BDBV)、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 EBOV)、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 RESTV)、苏丹埃博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 SUDV)和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ï Forest ebolavirus, TAFV)。其中除了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是在亚洲的菲律宾发现的,其他四种均在非洲大陆爆发。今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就是由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引起的。 

  埃博拉是如何传播的? 

  埃博拉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在人群中蔓延扩散。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人类。人间传播则是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以及间接接触受到这类体液污染的环境而导致的。在非洲古老安葬仪式上,哀悼者与死者尸体发生直接接触,也可能造成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目前证据显示,非洲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锤头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无尾肩章果蝠(Epomops franqueti)、小领果蝠(Myonycteris torquata)等。尽管埃博拉病毒也能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和黑猩猩),但普遍认为,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一样,都是埃博拉病毒的偶然宿主,而非自然宿主。本月有报道显示,1989年在菲律宾猴子身上发现的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又在菲律宾农场的家猪中发现。因此,猪可能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 

  埃博拉病毒感染后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有哪些? 

  埃博拉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早期,病人出现发热、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等症状,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情况下会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在埃博拉病毒感染临床检验中,血项检查伴随有白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酶升高。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粒子电镜观察、血清学检测(抗体和中和试验检测)以及病毒分离鉴定。埃博拉病毒对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致死率极高,被列为最高等级的四级生物安全病毒(SARS病毒为三级病毒)。依据我国卫计委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埃博拉病毒是危害程度最大的第一类病原。该名录还规定,对埃博拉病毒的培养、动物感染实验必须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进行,对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组织材料的操作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进行。目前,我国尚没有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极大妨碍了这类烈性病毒的攻关研究。 

  埃博拉有哪些治疗手段? 

  目前,针对埃博拉病毒感染尚无疫苗或药物可以预防或治疗。国外有几种疫苗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埃博拉病毒病的各种治疗药物也在测试阶段,如抗体疗法、微小RNA干扰疗法,反义寡核苷酸疗法和暴露后免疫治疗等。这些药物都在啮齿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需要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此外,干扰素治疗、凝集调节因子等疗法在动物或非人灵长类实验中取得了部分结果,需进一步完善。对于重症病人采用硫酸肝素辅助治疗,其疗效未在动物身上验证。 

  传播科学知识,提高防护意识 

  互通互联时代给公众了解埃博拉病毒和相关疫病相关知识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是现代人类防范流行性传染病的新武器。针对这次疫情,提高科学防范意识至关重要。首先,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尚没有通过空气在人际间传播的科学依据。在埃博拉病毒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去疫区旅游,以避开同传染源的接触。第二,尽量减少同野生动物的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特别要避免接触灵长类及其他野生动物,避免直接接触有症状的人员,包括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更不要食用野生动物。第三,个人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面对疫情,政府与科学家严阵以待 

  病毒学家纷纷表示,埃博拉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或者疫苗,政府、科学家和医学家、企业需要携手共对危机,长期投入,建立突发、烈性传染病防治的科技支撑体系。 

  首先,政府要调整传染病防控的理念和布局。全球化经济已经使得人类生活的地球紧密相连,传染病已经没有地缘隔离的边界。非洲埃博拉河畔的病毒24小时内就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是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残酷现实和严峻挑战。因此,政府在加强口岸监测的同时,应主动将传染病监控的阵地前移,应努力将基础研究的布局前置,应尽量提前投入并储备应急处置的药物开发,并理顺制约病例少、烈度大、无药物疫苗等传染病的应急药物临床试验和申报程序等。政府还应从生物安全的角度出发,加速建设我国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强相关科技平台能力建设。 

  第二,科学家和医学家要加强合作,做好传染病转化医学研究。中科院病毒所的科学家2012年就在我国蝙蝠中监测到埃博拉病毒的踪迹,这是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案例。所幸是烈度较低的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所幸的是,病毒感染的是野生动物。中科院病毒所的科学家已经埋头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感染机制和入侵机理,已经坚持多年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已经获得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核酸检测技术,丝状病毒通用检测技术,抗体检测和血清型分型等技术,部分检测试剂已在法国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活病毒的验证,可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随时启动疑似样本的检测。通过这次西非埃博拉疫情,我国科学家和医学家应警觉起来,联合开展更大规模的流行病毒调查,开展更加深入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储备。用先进适用的诊断技术、预防和治疗方案、药物和疫苗开发,做好传染病防控的技术支撑,争取传染病防控的主动权和先机。 

  第三,研发机构和企业应加大应急处置药物与疫苗的研发。像埃博拉出血热这样的疾病,患病人数少、死亡率高,这既是开发针对这类疾病的药物与疫苗的技术瓶颈,又是商业开发的重要利益考量。没有合适的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也限制了我国深入、系统开展必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软肋。政府应尝试通过购买公共卫生产品与服务的方式,加大对新发、突发和烈性传染病防治的投入与快速响应,并为这类涉及国家安全的烈性传染病药物与疫苗研制开设绿色通道和专项资金。“除了防范外,我们还要做好应急救治药物储备,主要是免疫球蛋白的研制和储备。”石正丽研究员坦言。尽管尚无有效疫苗可以抵御或药物可以治疗埃博拉病毒,但有研究显示,抗体血清可以中和病毒,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挽救生命。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