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2013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发布时间:2013-11-01 【字号: 小  中  大   

  10月27日,2013年的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本届论坛由“微时代的新媒体科技传播”、“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科技传播实践与理论创新”、“科技传播与企业创新”、“科技报转企改制中的社会责任”四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中国科协、中国记协、科技部等相关领导莅临会场,并做大会发言。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科技传播实践与理论创新是本届论坛的一个分论坛。会议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赖茂生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主持。会议首先大致介绍了人类社会的传播与科技传播的目的、内容、传播方式,以及科研环境和模式的变化。由此引出当今科技传播所面临的新障碍。
  上海科技报的一名记者说当前科技节、科普日受到的关注远远小于娱乐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要让科普更好地服务大众,扩大其覆盖度就应该借助新兴媒介的营销方式,比如微博和微信。现在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方面非常关注,可以由此作为突破口,让科研科普化的传播效果提升。

  陈少华教授以三峡工程的新闻报道为例。他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三峡工程报道的数量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以消息的方式,描述性加以报道,对三峡工程涉及到的科学原理的解释则少之又少。他说这主要是因为新闻工作者对科技的认识不到位,科学素养偏低,进而导致新闻调查的难度增大而造成的。北大信息管理系视觉传播学张浩达教授则讲述了科技传播战略与技术前瞻—2012地平线报告“数字博物馆”解析。他说当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发生变化。新闻概念容纳四个方面,即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把学科各分文理,而思维很难分类。这样就降低了科技传播更多应用的可能。

  论坛还设定了提问环节,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刘英秘书长谈到该如何解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跨界问题。如果这方面做不好就容易导致科学家做的东西老百姓看不懂。对此有关专家回答科学和人文本来就没有界限,这是人类强加的一个概念。他还列举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一部关于光的影视片,这里很好地体现了物理界和人类社会的融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