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学普及 > 工作动态

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在版纳植物园举办

2018-07-16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字体:

语音播报

  7月10日至11日,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论坛以“研学旅行背景下的科学教育”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科院所属机构、植物园、出版社、高校、中小学校、民间自然教育机构等全国120余名代表参会。

  开幕式上,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调研员邱成利、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分别致辞。周德进表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论坛目的是汇聚国内外有志于科学教育的专家学者,一起交流国内外科学教育的理念、技术、资源和方法,探讨科技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共同促进国内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融合与发展。邱成利表示,我们应该为研学旅行的推出欢呼,科学教育相关方可以借助更多的力量在更多层面帮助青少年观察、记录、分析、思考。陈进表示,科学教育不仅要解决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素养的问题,还要发挥引导年轻一代优秀分子将科学研究作为职业选项的作用。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既可以为专家提供坐而论道的场所,又为科学教育从业者提供相互讨论、激荡思想的平台。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大会报告嘉宾之一、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以“高端科学资源科普化的几个问题——兼谈如何打造高质高效的研学旅行产品”为题,分析了教育、科普、科学教育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差异,指出研学旅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中科院占据国内科学研究的领头羊地位,在高端资源科普化过程中可以发挥“国家队”的作用。郭传杰表示,研学旅行是探究性学习与教育性旅行的融合,学、研、行,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协调进行。他认为可以通过体系建设、搭建平台、选择多模式的特色基地等措施实现科学资源科普化。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郭传杰建议研究制订高端研学旅行的标准规范,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考核机制,规范研学旅行发展。

  本次论坛发布了《2018年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倡议书》。闭幕式上,版纳植物园副主任、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胡华斌代表组委会宣读倡议书。倡议书指出,本次论坛围绕“研学旅行背景下的科学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4场大会报告、10场专题报告和13场交流分享报告,内容涉及高端科学资源科普化、移动科技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研学旅行的哲学思考、公共参与研究、自然影像促进科学传播以及大量的研学旅行案例等。来自中科院、科技部等相关国家部委的科学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大中小学教师、博物馆、民间机构的120余名参会代表,在2天的精彩报告和热烈讨论中,分享所得、交流经验、争鸣观点、探讨合作,共同表达了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和期盼,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为促进国内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融合与发展,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与会代表共同倡议:一、科学教育应该加强宏观指导,做好体系建设。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形式,可能会对未来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国家充分利用中科院、大学等机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系统和科研系统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对接与联合,确保科学教育有序、高效、健康发展。二、完善工作平台,健全网络结构。应该通过基地建设、设立论坛、创办期刊、举办活动等方式,探索研学旅行规律,研究研学旅行政策、分享研学旅行经验,打造高端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服务体系。三、重视队伍建设,形成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工作体系。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团队和机构,开展高端科研资源与科学教育对接,同时培养大批具有科学思维、良好教育理念和活动执行能力的科学教育专业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对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促进跨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注重一线的科研人员、老科学家和硕博士研究生的作用。大学应该加强博物学、科学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四、建立良性合作机制,发挥社会市场力量。在高端科研资源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对接过程中,重视社会支撑系统及成熟的市场机制作用,同时注重引导,强化监管。五、研究制定标准规范,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在当前社会对研学旅行有着巨大的需求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应着手制定包括科学教育、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良性发展。 

  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于2016年创办,每年7月在版纳植物园举办。第三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植物园联盟主办,版纳植物园承办。经过三年的发展,该论坛已逐渐成长为中国科学教育领域多学科交流的高质量平台,每年吸引众多国内外科学教育从业者和相关专家学者相聚罗梭江畔,引领国内科学教育、环境教育的发展方向。

论坛现场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