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月亮起源“撞击说”有新解:由系列小卫星“组装”形成

2017-01-12 科技日报 张梦然
【字体:

语音播报

  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日前在线发表的论文称,科学家通过最新模拟推翻了旧有假说:月球是由一系列撞击形成的,而不是此前认为的缘于一次巨大的碰撞。新模型同时解释了月球为什么主要是由类似地球的物质组成,而不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物质的混合。

  原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曾发生巨大碰撞,这是目前解释地月系统成因的主要候选理论。在能解释月球组成的大碰撞假说中,要么形成月球的物质大部分来自地球(而非撞击地球的天体),要么撞击地球的天体与地球组成相近——然而,这两种情况虽然都有可能,但科学家指出,其可能性其实都不大。

  以色列魏茨曼研究院科学家拉鲁卡·鲁弗及其同事此次对大型(但非巨型)行星体撞击原地球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中,撞击产生了碎屑盘,其中许多主要由地球物质而非撞击天体组成。每次撞击后,碎屑盘吸积形成了一颗小卫星。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小卫星最终向外漂移,并与日益增大的月球合并。要“组装”成月球,需要20次能够形成小卫星的撞击过程。

  论文作者认为,在早期的内太阳系,原地球与大型行星体之间撞击形成小卫星的频率足以形成月球,且能满足观测限制。月球由多次撞击“组装”而成这一点表明,月球是在数百年万年间形成的,而非地质学意义上的一瞬间;此外,地球和月球内部成分的混合程度或许比单次大碰撞情境下更低,因而有可能保存了撞击时期的记录。

  在相应的新闻与评论文章中,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卡里斯·科林写道,如今这项研究复兴了“迄今为止被普遍摒弃的一种观点,即一系列较小且更为频繁的撞击,而不是一次巨大的碰撞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