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亚非面临耐药伤寒症流行风险

会增加治疗成本并导致更多并发症,有必要加强监控和预防

2015-05-14 中国科学报 赵熙熙
【字体:

语音播报

耐药伤寒杆菌在发展中国家扩散。图片来源:James Cavallini

  全世界正面临着耐药伤寒症流行的威胁。这是对导致这种疾病的细菌(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组进行的迄今最大规模研究得出的结论。研究人员表示,一种名为H58的频繁具有耐药性的克隆伤寒杆菌正在横扫亚洲和非洲。他们警告称,H58的传播可能会增加治疗成本并导致更多的并发症,已对当地公众健康带来很大威胁,有必要加强监控和预防。

  这篇论文的作者、英国欣克斯顿市威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遗传学家Gordon Dougan表示:“现在有一种紧迫感。”这项研究由全球多个科研机构的74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他们对伤寒杆菌进行了基因研究,发现H58的出现导致伤寒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因而成为伤寒杆菌抵御抗菌素的“幕后推手”。

  伤寒症通常经污水或食物传播,能够导致发烧、头痛和其他症状。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这种疾病还会引起并发症,例如胃肠道穿孔,并造成20%的患者死亡。据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000万到3000万的伤害病例,约20万人因此死亡。研究人员指出,开展大范围监控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近年来被忽视的公共健康威胁,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伤寒沙门氏菌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表现出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但H58却让科学家尤为担心,因为这种细菌正突然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

  为了对其传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科学家们分析了来自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21个国家的1832个样本的基因组。Dougan表示,这种伤寒杆菌大概在1985年前后出现在南亚地区,并且在传播到东南亚和非洲之前的几年中获得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5月11日在《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篇论文指出,在非洲,伤寒沙门氏菌可能在肯尼亚被引入了多次,并逐渐从这里向南方传播。在上个月于《公共科学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病》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Dougan与其他科学家跟踪了出现在马拉维一家医院中的H58。

  从1998年至2010年,在这家医院平均每年有14例确诊的伤寒症病人。大约7%的隔离群具有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在2014年,这里有782例伤寒症病人,其中97%具有多重耐药性。Dougan说:“这种疾病一旦到达你的国家,你必须转而使用更昂贵的抗生素。”

  研究人员目前尚不清楚H58为何如此致命。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种细菌或许通过变异从而更好地在携带它们的组织中生存,在传播疾病的时候并不会让自身受损。Dougan表示,H58中的一些遗传突变可能指向这一方向。但他强调:“这只是推测。”

  英国华威大学微生物学家Mark Achtman表示,为什么某些细菌能够占据主导地位仍然是个谜。他说:“这是我们在不同的细菌中一次又一次看到的现象,但它从未被真正搞清。”

  Achtman指出,这篇论文是已经发表的最大细菌基因组样本之一。他说,很多人都已经知道H58的传播,“但这是第一次,我们对于伤寒沙门氏菌和H58有了这样一个详尽的概述。”Dougan表示他和同事正在测序更多的伤寒症隔离群,以便能够确定H58的起源。

  Dougan表示,上述研究已为将来对这一病菌展开监控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框架,可帮助专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病菌出现的新变化,以便进一步推广有效的疫苗和防治措施,遏制该病菌的传播。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