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12日,会议主题为“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的第六届亚洲大河国际会议在西安举行,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日本、新加坡及中国等10多个国家150多位科学家提交论文并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就亚洲河流生态系统,水资源水环境与河流水沙搬运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见解进行了交流、探讨。
大会主席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de副主编吕喜玺说,河流是陆地与海洋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河流系统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对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河流形态的演变,诸如河床泥沙组成及其在河道的输移过程,为考察气候、岩石等环境要素及其变化的动态函数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亚洲有几百条河流,其中32条河长超过1600km,大多数又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特别是亚洲人口多,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人类活动异常加剧,研究它们动态变化与在亚洲生态安全方面所起作用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大会主席之一、原陕西省科学院院长周杰研究员认为,自然河流生态系统涵盖了几乎所有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非生物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河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从自然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等不同方面对亚洲河流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他以主持研究的“秦岭重要水源涵养区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环境示踪”项目为例,阐述了秦岭作为陕西省的主要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水安全的重点区域之一,承担着确保西安供水和“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重大使命;而秦岭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维持生态功能、涵养水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开展秦岭水源涵养区水质理化监测与长期生态监测结合的研究是为了秦岭水源安全保证的一项支撑性研究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以黑河流域、丹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探索生物多样性变化与流域水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水源涵养区环境质量生物示踪技术,建立评价水资源质量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及长期监测方法,预测预警秦岭重要水源地生态功能和水环境变化趋势,为保障秦岭水资源安全健康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依据,并最终形成完善水域生态监测技术体系和完成水域生态管理模型,为我国北方水安全提供示范。
据悉,从2006年开始,亚洲大河国际会议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涵盖诸如河流地貌、气候变化、水环境、流域生态等众多研究领域。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并得到国际水土保持协会、中国土壤学会等组织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和Sustain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and Ecology期刊等支持。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与会代表在阅读墙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