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吕有勇教授到昆明动物所进行学术交流
  文章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11-22 【字号: 小  中  大   

  11月21日上午,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生物学实验室陈策实研究员邀请,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吕有勇教授到昆明动物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肿瘤基因组与肿瘤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胃癌适应性基因突变与细胞癌变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的学术报告。  

  吕有勇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的背景,目前已经对超过50种常见肿瘤进行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高通量分析,并且收集了超过7000个癌症基因组数据。中国是ICGC的创始成员之一,目前中国癌症基因组联盟(CCGC)计划对中国高发的胃癌、食道癌、结肠癌、肝癌、肺癌和鼻咽癌分别进行500例以上测序。这些数据有望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吕有勇教授的研究团队主要致力于胃癌相关基因适应性突变研究。胃癌主要分为肠型和弥散型,弥散型侵袭能力强,低分化,预后差。通过对两种类型细胞进行基因组深度测序后发现有1000多个基因属于低频突变基因,其中10%的突变与预后不良相关。有趣的是,肠型比弥散型突变更多,但是肠型患者临床预后好。ERBB4突变占14%与癌症的良好预后密切相关,这是因为野生型ERBB4和EGFR一起则会促进癌细胞的侵袭,但是突变的ERBB4容易入核调节Stat5,促进细胞分化。    

  最后,吕有勇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生物样本采集和利用的实验路线设计。他建议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应当重视收集临床样本加强与临床和病理研究专家的合作。报告最后在吕教授和众多PI的热烈讨论中结束。此次学术报告开拓了广大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的视野,让大家受益匪浅。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