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20日,“第十二届LASG气候系统模式研讨会”在浙江衢州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中科院网络中心、法国国家科研中心IPSL研究所、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浙江省衢州市气象局等单位的106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IAP/LASG“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周天军研究员主持并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资环生物处处长任小波博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石广玉院士、浙江省衢州市气象局杨煜灿局长应邀讲话。在致辞中,周天军研究员首先代表会议主办方IAP/LASG对各位专家和同行的光临表示欢迎,对国内兄弟单位在过去一年中对IAP/LASG气候模式研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随后,他指出一年一度的研讨会尽管冠以实验室的名字,但实际上是面向国内本领域开放的会议平台,目的是促进我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非常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踊跃参加;他同时还对IAP/LASG与国内兄弟单位在模式研发领域的深入合作表示期待。任小波博士在致辞中先扼要介绍了中科院机关改革的情况以及中科院正在进行的卓越中心建设情况;随后,他充分肯定了一年一度的“LASG气候系统模式研讨会”在过去12年中对推动我国气候模式研发工作的积极作用,并强调指出,气候系统模式乃至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模式研发队伍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不懈的努力和跨学科的合作,又需要长期的、稳定的投入支持,他对IAP/LASG在气候模式研发领域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表示感谢,对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表示中科院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IAP/LASG的模式发展工作。石广玉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大气所的传统研究方向重点关注天气气候动力学,本次会议主题涉及了ENSO动力学问题、平流层过程、辐射过程、对流参数化过程、耦合过程、陆面过程乃至古气候模拟,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他还从自己当年立志从事核物理研究到转为从事大气辐射学和气候变化研究的经历,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衢州市气象局杨煜灿局长对本次会议在衢州召开表示热烈欢迎,并在发言中表达了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对气象科技支撑的迫切需求。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联合、开放、协作的中国地球系统模式研究”。会议共设口头报告50个、墙报10余个。研讨会包括“大气模式和模拟”、“海洋、海冰模式和模拟”、“陆面模式及模拟”、“耦合模式及其模拟”等四部分,王斌研究员、王标博士、刘屹岷研究员、俞永强研究员、刘海龙研究员、谢正辉研究员、吴统文研究员、张耀存教授、任荣彩研究员等先后主持了相关部分的报告和讨论。北京师范大学董文杰教授(袁文平博士代)、国家气候中心吴统文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院容新尧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闵锦忠教授、兰州大学田文寿教授、清华大学林岩銮博士、天津超算中心赵洋高级工程师、解放军理工大学钟中教授、国家海洋局一所乔方利研究员(鲍颖博士代)、中科院大气所季劲钧研究员、中科院大气所石广玉院士、法国IPSL研究所LSCE实验室Pascale Braconnot博士、美国FSU吕建华博士等先后做特邀报告。
本次研讨会交流了IAP/LASG以及国内兄弟单位在大气模式研发、海洋模式动力框架、模式物理过程(平流层过程、辐射过程、对流参数化过程)改进及最优化研究、耦合模式模拟、气候模拟中的大规模科学计算问题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还围绕中国气候模式的特色问题、中国气候模拟领域亟待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中国气候模式研发领域的跨单位合作问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