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于11月21日至22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协办,来自全国30个研究所、大学和出版单位的11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设立了地貌学与区域地貌、风沙地貌与灾害、地貌过程与地貌演变、第四纪气候与环境、以及河湖地貌与环境共五个议题。代表围绕这五个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共有50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大会主题报告对泥沙输移能耗与河型关系、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土地石质化机制、松嫩平原古大湖演化和平原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起源与环境演变关系、中国东部平原及岛屿黄土、以及南京大学将海洋地貌应用于海岸工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展示,显示了我国地貌与第四纪学家在理论创新以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分组学术交流报告涉及沙丘、草原风蚀坑、壶穴、河流阶地、夷平面等地貌特征分析和形成机理,山地现代地表侵蚀速率、河流输沙变异、河流泥沙沉积量的长期变化、花岗岩丘陵的化学风化与化学径流、侵蚀产沙中的风水交互作用、降雨离子组成与来源等地貌过程的定量研究,还涉及红树林生理界限与古海蚀平台高度、坡地土壤理化特性与地形关系研究。多位代表报告了利用黄土、沙漠、冰川、河流、湖泊沉积物的理化性质、磁性、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结果所揭示的我国不同地区第四纪不同时期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以及我国西北典型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危害分析、广东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区识别和分级等。另外,还报告了气候变化的空间天气机制的研究进展、利用高分辨率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切沟侵蚀、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判断历史上高含沙水流堆积等基于新技术新方法所取得的成果。针对近年有人提出浙江东部四明山、天台山、大盘山等地存在古冰川遗迹,会上有二个报告根据今年多位专家的实地野外考察和分析结果阐述了这些所谓古冰川遗迹应是流水地貌。一些地貌学家还就在中国如何发展地貌学科和地貌区划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