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新闻网】研究发现热带印度野牛和苏门答腊犀牛史前栖息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2020-10-21 中国新闻网 胡远航
【字体:

语音播报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宿兵研究组古DNA室与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作,对山那树扎遗址的10个大型牛科动物和2个犀牛骨骼标本开展古DNA研究发现,热带印度野牛和苏门答腊犀牛史前栖息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促使该地区成为东亚最后的狩猎场之一。

  山那树扎遗址坐落于甘肃省岷县茶埠镇洮河西岸,距今5270-5035年前,文化类型属于马家窑早期阶段文化。该遗址野生动物遗存约占全部动物遗存数量的78%,除了有羚羊、熊、虎、野猪、野兔等,还出现了水鹿、金丝猴和竹鼠等热带/亚热带动物,以及无法鉴定到种属的丰富的大型牛科和犀科动物。

  科研人员对遗址的10个大型牛科动物和2个犀牛骨骼标本开展古DNA研究,获得了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DNA数据。综合分析一致表明,这10个大型牛科动物遗骸都属于现今只栖息于南亚和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印度野牛,而2个犀牛遗骸属于现今野外大约只有100多头、只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濒危动物苏门答腊犀牛。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这些现今分布在热带地区的野生动物约在五千多年前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成为马家窑文化先民重要的狩猎资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研究组古DNA室副研究员张晓明表示,此次研究系青藏高原地区首次大型动物古DNA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的里程碑工作,对认识中晚全新世野生动物地理格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将推动更多类似工作开展。

  研究成果于20日发表在国际著名综合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打印 责任编辑:董凯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